兩年前,皇帝忽然下旨讓鄭讓去梁州輔佐楚王。
對于皇帝的這道旨意,鄭讓自然不能違逆,只能老老實實地去梁州。他在去梁州之前,皇帝曾召見過他,并再三叮囑他好好輔佐楚王。
鄭讓一時半會捉摸不透皇帝的心思。他在臨走前,還特意去請教何相跟劉太師,詢問皇帝是不是讓他做楚王殿下的人。
何相跟劉太師對他說,皇帝讓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既然皇帝讓他輔佐楚王殿下,那他就盡心盡力并忠心耿耿地扶持楚王殿下。
鄭讓聽明白后,心里一開始是有些不樂意的,因為他不愿意參與皇子之間的爭奪中來,他只想實現他的抱負。不過,等他去了梁州后,他就改變了看法,因為他發現楚王殿下是一個明君,跟隨輔佐楚王殿下并沒有什么不好。再說,能遇到楚王殿下這樣的主君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
兩年前,因為鄭讓前去梁州任職一事,在朝中可是掀起了不小的風波。
鄭讓他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身后的鄭太尉。當然,這是大臣們的看法。皇帝竟然讓鄭讓前去梁州扶持楚王殿下,等同于讓鄭太尉輔佐楚王殿下。
鄭太尉太有分量了,這讓大臣們不得不懷疑皇帝最中意的皇子是不是楚王殿下
因為這件事情,朝中又有不少大臣支持楚王。
這幾年,前往梁州的文人學子非常多,同時前往梁州的官員也不少。
雖然楚王不在京城,但是朝中大臣對卻對他非常關注。在早朝上,時不時有大臣夸贊楚王,當然也有大臣時常參奏楚王。
楚王明明不在京城,也明明不在朝中,但是他的存在感極強,并且徹底讓朝中的局勢變成三足鼎立。當然,現在楚王的勢力還不夠鼎。
支持擁護楚王的人,暫時沒法跟太子和代王相比。
太子和代王都知道楚王是皇帝用來制衡他們的棋子,他們并不是十分在意,但是又不得不防楚王。
這兩三年,太子和代王不知道派了多少人前去梁州。還有,他們的人不知道給楚王上了多少次眼藥。
楚王雖然沒興趣參與太子和代王之間的事情,但是并不代表他是個軟柿子,任由他們拿捏。對于太子他們派去梁州的人,楚王都是毫不客氣驅逐。不過,也留了一些人。
對于太子和代王在朝中搞他的事情,楚王懶得理睬,他一門心思地想管好梁州,讓梁州百姓都能吃吃得飽飯,穿得暖和,還能讓讀書人能讀上書。
鄭讓的才能雖不如他的父親,但是跟其他人相比卻也是非常優秀的。他去了梁州后,楚王讓他大展拳腳,他終于發揮出他的才能。因此,鄭讓非常感謝皇帝派他去梁州。
他去了梁州,曾寫信給鄭誠,邀請他二弟前往梁州,因為梁州需要墨家人才,不過被鄭誠拒絕了。
鄭誠早就認趙曜為主公。他一開始并沒有認趙曜為主公,畢竟他來京城的目的就是學習各種機關術和制造術。但是,自當他見了趙曜造出曲轅犁,就徹底被趙曜的才華折服,然后厚著臉皮認趙曜為主公。
鄭謙對于鄭誠認趙曜為主公一事很高興,覺得他二哥跟他一樣有眼光。他以前一直嫌棄他二哥笨,但是自從他二哥認了趙曜為主公后,他覺得他二哥變聰明了不少。
鄭讓見兩個弟弟都認了趙曜為主公,心里并沒有什么不滿,也不為他們感到可惜,相反他為他們感到高興,并且鼓勵他們好好跟隨趙曜。他之所以不反對兩個弟弟認趙曜為主公,一是他這個做大哥沒有資格干涉或者插手兩個弟弟的選擇。二是十殿下跟楚王殿下是好兄弟,楚王殿下很在意重視十殿下這個弟弟。
話說回來,趙曜今晚來鄭府是找鄭謙談話的。
鄭謙已經在太學讀了幾年書。他之前向趙曜表示,在太學,他已經學不到任何東西了。他想先去嶺南。
這幾年,鄭謙在做了不少事情。他在京城的文人學子圈里非常有名。
他沒有去挑戰其他書院的學子,但是被其他書院的學子挑戰了。然后,沒有任何意外的他贏了所有人。
直到現在,京城所有書院的學子還經常向鄭謙挑戰。他們和鄭謙比試很多東西,除了讀書,還有君子六藝,又或者其他的東西。不管比什么,他們都輸給了鄭謙。
鄭謙在京城非常有才名,同時他的怪脾氣也非常出名。
他身為鄭太尉的小兒子,又如此有才華,太子和代王,還有三皇子他們自然想籠絡他,可惜都被他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