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希孟柔聲問道“阿妹,你家信洋教”
小姑娘極有禮貌,站起來欠身行個禮,斯斯文文地回答“兩位姐姐好,是的,我家都已加入耶穌會,我也已經受洗,我的教名叫dida。”
“哈,真是巧,”韓希孟笑得更開,帶著溫善的趣致道,“讓我猜猜,你是不是姓徐呀”
小姑娘點點頭,表情于老實中透著驚訝。
鄭海珠瞬間明白了,這孩子,便是徐光啟的孫女兒。
徐光啟前些年,因與熊三拔、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過從甚密,且為各地教民爭取生存空間,而遭到京師朝堂保守派的猛烈攻訐。他遂憤而辭官,掛個翰林院閑職,主要住在天津,翻譯幾何原本,卻也常回松江,與華亭縉紳們交游。
松江府風氣開明,但全家入洋教的還是鳳毛麟角,徐家年幼的孫子孫女都受洗入教的事,便傳得上流仕宦圈子人盡皆知。
韓府中,“甘地大”這個徐家小孫女的教名,在避開三奶奶楊氏的場合,鄭海珠聽錢氏和韓希孟提過好幾回,故而不陌生。
韓希孟正還要問幾句,身后有婦人喚道“蕙珍,這是韓家姐姐。”
韓希孟回頭,見婦人的眉目與小蕙珍諸多相似,便猜是徐光啟的兒媳顧氏,遂十分客氣道“顧奶奶安康。”
顧氏閨名蘭介,娘家也是松江人,與顧名世一脈算得親戚。
顧蘭介無論從夫家還是娘家的信息,都曉得顧名世最寶貝的二房孫子,與眼前這位韓家大小姐已經定親。
她對韓希孟,便沒什么生疏的寒暄之意,神情松泛地抬起袖子,笑吟吟道“今日我來看甘薯的收成,穿得潦草,方才與繆阿太照面,實在失禮。”
“有何失禮的,從前皇后娘娘還親蠶呢,徐家媳婦,你才是松江各家女眷們的榜樣。”
村道上傳來蒼老卻爽朗的女聲,只見繆老太太已由婆子扶著,昂然走過來。
她站定后,中氣十足道“方才我就與各家的奶奶小姐們講,前些年徐翰林出資雇人,在佘山種甘薯,松江的讀書人還笑話他。如今那些老爺公子的,都該來瞧瞧,這片往昔種不得稻谷的荒山土坡,收出來多少能喂飽肚子的甘薯。”
一旁黃尊素的妻子姚氏,也接上話頭道“繆阿太說得正是。去年我們余姚春旱,稻谷沒打上來,所幸甘薯這個東西耐旱易活,救了不少鄉親。我家老爺說,甘薯是一位姓陳的海商,去呂宋跑船時,從弗郎基人手里弄回來的藤根。”
今日,繆老太太一路與姚氏搭話,已對她頗有好感。
有些官眷,仗著家里老爺仕途順遂,莫說對著平民百姓,便是到了家中男人已不做官的豪門面前,也愛挑剔拿喬,一心只想接受眾星拱月般的奉承。
但姚氏身上,卻不見這份淺薄之氣,她對繆氏說話極有分寸,講了不少余姚的風土人情,又問了松江的塾學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