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英華154章撫順保衛戰二
觀察稱呼,可以很好地揣摩對方的親疏關系。
鄭海珠離開遼陽一個月,回來發現,毛文龍這個目前在武官中級別并不高的游擊,對張銓這樣的紅袍文官,開口閉口已自稱“毛某”,而不是“末將”。
果然,張銓聽了毛文龍那句斬釘截鐵的請戰之言后,不打官腔,直接問道“你能拉出來打的有多少人老夫不要聽那些虛頭巴腦的額員數字。單說數字,來遼陽前我就曉得,你們遼軍,若游擊一營三千人,實數有六成就不錯了,余下的都是你們這些軍頭吃空餉。”
張銓的話,沒有責難之意,他只是說了個現狀。
確切地講,不光遼東,所有九邊重鎮,都是如此。
武將們也并不覺得自己有愧于朝廷。
畢竟,他們吃了空餉后,還會拿來養家丁,養出的家丁至少還能上陣作為精銳,不像許多縉紳富豪或者宗室成員,是純粹的國之蠹蟲。
毛文龍于是坦率道“回侍郎,遼陽的營兵,在編和操練的,兩千人,步兵一千五,騎兵五百,都是和北邊蒙古人交手過的,里頭還有些老兵,在平壤干死過倭人。這些兵絕非衛所屯堡的廢物農兵,他們出城和建州韃子野戰,肯定不憷。毛某,還另有家丁三百。”
不待張銓接茬,鄭海珠開口道“蒙古韃子用的是騎弓和輕箭,建州韃子嘛,我這回看了不少,他們用的步弓和重箭。對付建州韃子,得上火器。毛伯伯,我給你弄兩百把合機銃來,家丁那樣的精銳得配上。”
“啊”毛文龍看著鄭海珠,有些難以置信。
鄭海珠并不覺得自己在兩位文臣武將前有什么好怯場的。
她謀劃了許久,不就是為了在今天這樣的機會前,一面做貢獻,一面談條件么
她當然要讓自家的產品,無論是暗甲還是火器,都亮個相。
況且,她鄭海珠不但有軍火實力,而且是親身冒險進過努爾哈赤的老巢的,又去撫順實地看過,她為何沒資格參謀
她轉向張銓道“張公,去歲從登州啟程時,我就用朝廷的郵驛給松江發信,讓松江火器坊趕緊多招人、磨槍管。合機銃不是大小炮,做起來沒那么難,兩個工匠十天做一把,我當初離開松江時,作坊里已經攢了三十把,送到鎮江給戚總兵試用。登州發信后的這兩個月,去掉過年的日子,至少又攢了五六十把。遼海二月開凍,我回去運,只要朝廷給我海路的勘合,遼海南下松江很快。就算我現在牛皮吹破了,松江那邊的管事這一陣沒上心,我回去后盯著趕工,也能趕出一百把來。”
張銓聞言,再一次審視起眼前這個和自己女兒同齡的小婦人來。
莫說是商賈平民中,就算是放在朝堂上、軍旅間,這也是個統籌調度的人才了。
“丫頭,你是不是早就籌算著給遼東供火器了你怎會有這般心思”
鄭海珠認真道“我朝自立國起,邊患何時停過打仗一定是家常便飯。恰好我相熟的前輩、同輩,都推崇火器,乃至西洋火炮,我就想,一定得做這一行。賣綢子賣布賣米賣茶,但凡攢下幾兩銀子,就得做火器。”
毛文龍此時已有些醒悟過來,接腔道“兩百把合機銃,得花你多少錢”
鄭海珠道“伯伯曉得的,我們不做破爛玩意兒。給秦將軍和馬將軍做的棉草混紡的暗甲,里頭不會用一片銹鐵,棉布不會少一天漿曬,是六兩銀子一件。我們的合機銃,槍管加長過,鍛打精良不炸膛,火門蓋得也嚴實,成本就得十四五兩銀子一把。”
她說到這里,輕嘆一聲,帶了些哂笑意味,仍是看回張銓道“其實也就三千兩銀子,江南士紳造個小園子、堆幾塊太湖石都不夠,我們卻能給建州韃子一點顏色瞧瞧了,畢竟他們從人到馬,都還不熟悉火器,交戰時突然遇到,我不相信戰術和士氣會不受擾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