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是韓希孟這樣習慣于一幅繡品要用近百種顏色絲線的刺繡大師,見到眼前情景,也驚訝得合不攏嘴。
這畢竟不是絲線,是棉線。
縱然韓家的織坊已規模不小,到底還遵循蘇松一帶慣常的清雅沉穩的紋樣審美,當初鄭海珠以珊瑚色漳絨與藍色棉布混紡,已屬用色的異類。
沒想到今日在這東海瀛洲的崇明島一隅,竟能見到如此沖擊視覺的吊綜花本。
范破虜也和韓希孟一樣,眼珠子粘在了那些吊綜上。這個將要去鎮江負責韓希孟衣坊分號的姑娘,馬上在腦中盤劃,經緯交織后形成的窄幅布條,可以縫于馬面裙裾上,裙子的主人走動時,彷如踏在春日繁花里。
只有負責帶娃的董二丫,沒有立刻湊過來看稀奇。
頑皮的小少爺顧左佑,拉著她的手,來到院落的一角,急于研究新奇的大玩具。
董二丫的女兒,已站在那里的另一臺木質機械前,撥弄著上面的木疙瘩。
“這是什么”顧左佑奶聲奶氣地問。
董二丫的女兒道“是實心的梭子。”
董二丫笑道“傻閨女,梭子怎么會是實心的,實心的還怎么裝進棉線織布。”
聽到她們的對話,韓希孟和范破虜也走了過來。
韓希孟打量到這臺奇怪的機器下頭,掛著零碎的棉花絮,皺眉略忖,看向鄭海珠,探問道“這,難道是紡棉線的”
她話音剛落,唐婆已從門外走了進來。
“可是顧少奶奶已大駕光臨老婆子我去鎮上給你們買崇明百果糕咯。”
韓希孟已從鄭海珠寫往松江的信里,知曉了唐阿婆的傳奇,今日一見這位前輩,果然于精神矍鑠之外,更有軒昂氣勢,忙俯身行了晚輩之禮。
唐阿婆眉目間盡是慈和之色,招呼董二丫給娃娃們分崇明糕,一面笑問鄭海珠道“松江來的兩位女紅行家,猜出這機子是何用處了不”
范破虜此時也一拍腦門,恍然大悟“那一排木疙瘩,不是梭子,是錠子。這不是織機,是紡機。娘呀,莫非,這機子,一次能紡好幾坨棉花”
鄭海珠頷首,肯定了這位準侄媳的答桉。
鄭海珠已不像此前在唐阿婆宅子里發現這臺紡機時那么激動了,但仍欣然于韓希孟與范破虜的識別能力。
精于紡織機械的中國古代人,果然一眼看出豎立排列的紗錠的端倪。
雖然,眼前這臺機器,在另一個時空的歷史中,首先出現于一百多年后的英國,被稱為“珍妮紡紗機”。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