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嘴截骨入路,這個入路暴露最方便。微型電鋸,一個漂亮的v字,將鷹嘴開,朝上翻開,整個肱骨下端關節面露出來。
吸引器將積血清除,里面的碎骨露出,有帶軟骨的,不帶軟骨的,冠狀面的,矢狀面的,橫截面的,各種形狀,亂七八糟。
“這怎么做”比x片上顯示的還要糟糕。
大家看著屏幕上的視頻,清清楚楚,都懵了。原本還想看看怎么做,這樣子手術根本沒法做了。
有一個專用詞語形容這種abagbone
一袋子骨
碎骨塊像石頭,外面的皮膚軟組織像一個袋子。
這些碎骨塊的拼合極為困難,可以說不可能。
如果是關節外骨折的,比較好處理,不需要去拼合。關節內骨折不一樣,任何的不平整,都會將把關節磨壞,一旦磨壞,就長期疼痛,活動障礙。關節內骨折是需要解剖復位的,就是原來是什么樣,你要拼回什么樣。
如果拼不回去,差一點點,遺留關節炎;差得多點,直接殘廢。
在系統里的大量訓練,讓楊平總結了規律,這種骨塊拼合,有一定的方法,復位的順序和克氏針的分布最重要。整個步驟就像復原魔方,一定要有科學的順序,不是隨便可以亂來的。
看似簡單的東西,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一個空的蛋殼碎了,有人可以徒手復原,信不信由你,反正楊平信。
骨折一塌糊涂,已經找不出可以體現原貌的大塊了,即使最大的骨塊,也看不出究竟來自哪里。
就像一棟房子,全塌了,變成一堆爛磚頭,你還能分清那塊磚頭是那個位置的
韓主任皺眉頭,張老頭一聲不吭。
最強大腦的鬼眼,可以從幾千張同樣的樹葉中找出自己見過的那幾張。
大量的訓練,讓楊平也具備火眼金睛。他小心翼翼的夾持骨塊,一塊一塊的辨認,要是骨塊有軟組織附著,不論多少,都被絕對保護起來。
血管鉗就像夾雞蛋殼一樣,力度掌握極好,既穩當,又不至于夾破。
所有骨塊辨認完畢,每一塊原本應該在哪里,已經心中有數,按照怎么的順序構建復原,在腦海中逐漸成形。
如果找不到科學的順序,這一塊復上去,另一塊就掉了;這一塊對得很好,卻擋住了另一塊的復位;剛訂上這塊,那塊又被漏了,始終做不到復原。
“把克氏針另一頭也剪尖,準備五根這樣的。”
小五照做,正常的克氏針只有一頭是尖的,另一頭是平的,現在要把另一頭剪成斜面尖。
“他真想復位,這怎么復位呀”
“這個就算鋼板也好難做的。”
“沒做ct。”
“要做ct打死他也不敢上臺。”
“這下尷尬了,怎么下臺呀。”
大家小心的議論起來,本來想看手術的,現在這局面怎么收拾呀,這根本沒法做,所謂最嚴重的,處理反而簡單了。很可能打開,關上。
有人很失望,滿腔熱情來觀摩學習,結果這樣。
張老頭靠著硅膠墊,取下眼鏡,擦了擦。
沖洗術野,克氏針已經剪好,裝進動力電鉆。
第一個碎骨塊靠上去,克氏針牢牢的訂在肱骨近端,讓克氏針穿出對側的骨,穿出皮膚,骨塊對合嚴絲縫合。
好眼力,韓主任暗暗叫好,這一塊連嘗試對合都沒做,就一次復位了。
鑰匙旋開電鉆的夾持頭,退出來;反過來夾住露出的另一端,慢慢回抽,一直到尖端平骨面只露出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