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
參加手術的醫生護士異口同聲,如果有異議必須當場提出,這是權利也是義務。
“手術部位”
“胸椎”
“手術方式”
“胸椎后路椎板開窗硬脊膜動靜脈瘺成形術”
“預計出血量”
“50以內”
“手術關注重點”
“避免損傷脊髓及神經根,成功實施動靜脈瘺成形”
“麻醉關注重點”
“術中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
“請問對此次手術有沒有疑問”
“沒有”
“沒有疑問,請現在開始手術。”
巡回護士合上病歷本,核對完畢,手術才能正式開始。
“麻醉醫生,請匯報病人的生命體征。”
“心率8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壓13284hg,耳溫366攝氏度”
“很好我現在要開始手術,刀”
術前暫停核對是一項嚴肅的工作,來不得半點馬虎,這是對手術病人、手術部位、手術方式的一次最后確定。
一個手術病人從病房進入手術室開刀前,需要進行三次核對,在病房接病人的時候,核對一次,進入手術室麻醉前,要核對一次,主刀醫生開刀前又要核對一次。
不厭其煩的核對,將做錯病人,做錯部位,做錯手術的失誤降到最低。
觀看區的屏幕上,術前核對時,奧古斯特、密爾頓、小林篤也身體挺直,畢恭畢敬,如同身臨其境。
這種儀式感可以時刻提醒術者,對手術保持敬畏之心,對生命保持敬畏之心。
手術臺旁邊地板上的黃線,是禁止線,現場觀摩手術的人必須在黃線以外。
如果越過黃線,容易給手術造成污染,一旦污染,就有造成感染的風險,感染對任何手術都是災難性的后果,尤其骨科,簡直是毀滅性的。
在手術的蠻荒時代,沒有消毒,沒有麻醉,沒有止血輸血,這種三無手術時代,即使簡單的截肢手術,死亡率百分之五十,疼痛而死,出血而死,感染而死。
那時候,手術后能夠活著是一件幸運的事情,能否活著,取決于硬幣拋向哪一面。
解決了消毒、止血輸血、麻醉三大技術之后,外科才正式進入現代。
很難想象,在那個時候,截肢手術后,為了止血,有醫生將血淋淋的肢體按進滾燙的沸水或沸油,病人經常痛得昏死過去。
唯一的現場觀摩者林名遠醫生,自覺地站在黃線之外。
空氣處理機和空調系統發出的噪音,麻醉機的“呼吸”聲音,成為手術室的背景音,大家早已習慣。
楊平穿著手術衣,帶著無菌帽和口罩,露出的一雙眼睛也被護目鏡保護,宋子墨站在對面,小五分別站在兩人旁邊。
刀在手心里,猶如豢養多年的寵物,擁有靈性。
一個十厘米的縱行切口劃出來,一刀切透皮膚,電刀切開深筋膜,鮮紅的出血點在起始階段被雙擊電凝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