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選擇干細胞培育肌肉做課題,并非心血來潮,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如果獲得成功,以后比較容易向培育其它器官過度,比如皮膚、肌腱、韌帶、軟骨、骨,甚至關節。
放長遠一些,還可以向培育心臟、肝臟、腎臟等發展。
這個課題組織技術和設備相對也會方便很多,比如納米微支架,通過高橋比較容易獲取。
納米微支架對3d打印技術要求非常高,其三維結構排列是細胞集群層面,要能夠做到引導肌纖維進行空間構型。
這種級別的3d打印技術目前國內沒有,核心技術被德日企業壟斷。
這也是楊平尋求國際合作的原因,一個人不可能去突破所有的工業技術,自己只能在醫學技術上努力。
美國和日本現在無法克服的障礙是細胞的崩潰,崩潰源于某些細胞結構的不穩定,不穩定的因素很多,可能細胞膜不穩定,也可能細胞器不穩定。
現在諸多論文假設說什么的都有,這些崩潰因素,任何一個因素作為啟動因素,引起細胞崩潰,導致其它結構跟著崩潰。研究者在觀測的時候,由于各種原因,側重一方,不足為怪。
這是人工誘導干細胞分化的必然結果,在誘導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勢必引起部分結構不穩定,這是崩潰的潛在原因。
其實,干細胞在臟器培育這一塊,已經開展得如火如荼。
東京大學還培養出世界上第一顆心臟,直徑1毫米,心室心房血管結構齊全,跟老鼠胎兒心臟大小差不多。
同是日本的國立成育醫學中心培育出肝臟;英國愛丁堡大學培育出腎臟;美國哈佛大學培育出皮膚。
這些技術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成熟與穩定。
如果這個問題解決,這些技術才能從實驗室走向臨床。
肌肉培養目前還是最成熟的,可以移植到動物體內,獲得幾個星期的成活時間。
那些內臟,比如心臟,直徑才一個毫米的小心臟,再往上培養,就面臨崩潰的問題,無法讓小心臟順利長大。
楊平想從肌肉開始,解決成熟與穩定的問題。
然后擴展到皮膚、肌腱、軟骨等,這些在骨科應用十分廣泛。
有了皮膚,不用拆東墻補西墻地植皮或做皮瓣。
有了肌腱,那些韌帶重建的病人手術效果會更好。
有了軟骨,可以解決軟骨退變性疾病,比如老年性膝關節骨關節炎。
甚至培育出一個關節,進行關節置換。
干細胞是未來外科最具前景的領域,它將改變外科的歷史。
或許有一天,余水蓮這樣的病人,可以用她自己的細胞培育出完整的下半身,然后行移植手術,將上下半身連接,恢復完整的身體。
下午下班,綜合骨科的年輕醫生,凡是有空的,都去參加郭總的飯局。
郭總大方,在醫院旁邊的客家菜酒店擺了好幾桌,這是多高興才舍得這么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