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里達州梅里特島,肯尼迪航天中心,獵鷹9號火箭升空。
這艘火箭要將龍飛船送上國際空間站,飛船原本要攜帶四名航天員,現在只攜帶蘇珊一人,其余的載重量全部讓給了醫療儀器和藥品。
八個小時后,龍飛船被國際空間站加拿大機械臂捕獲,成功完成與空間站的對接。
蘇珊,這位醫生航天員已經是第二次上太空,第一次她呆了六個月,完成一次醫學實驗,成功開發出一種治療肺癌的藥物。
這次上來,她可不是為了做實驗,而是為了史蒂文的進一步檢查。
所有能夠隨時上天的航天員里,只有她能夠獨立完成全腦血管的dsa,這需要一定的介入治療技術。
一刻也不能休息,在戴維霍利的幫助下,蘇珊將儀器設備固定好。
空間站上,微重力環境下,任何東西要穩定地使用,需要進行妥善固定,否則它飄動不定。
艙壁上很多通用接口,來固定這些設備,數字減影x光機廠家按照nasa的要求,連夜對機器進行改裝,不僅可以順利被火箭送上天,還可以被固定。
史蒂文也要參與這些工作,被蘇珊拒絕,病情沒有明確之前,他不適合從事任何體力勞動和體育運動。
一切準備妥當,史蒂文被固定在一個平板上,四肢的約束帶讓他不會失控,尤其頭部要固定穩定。
蘇珊很習慣這種微重力環境,換做別人,即使最優秀的介入醫生,在這種環境也無法施展技術。
進行碘造影劑過敏試驗,確認陰性后,蘇珊開始正式行動。
蘇珊和戴維霍利穿上防護鉛衣,戴維霍利做助手,史蒂文的衣服全部被脫下,蘇珊戴上無菌手套,開始右側腹股溝部位消毒,上至肚臍,下至大腿中部,包括會陰部。
粘性貼膜無菌單進行鋪單,這樣無菌單不會飄起來。
局麻后,她開始進行右側的股動脈穿刺,穿刺成功,噴出的血被蘇順及時壓住,否則那些紅色血滴會到處飄散,在地球上被認為簡單的動作,在太空都非常困難。
如果沒有蘇珊,這個計劃將無法實行。
穿刺拔出,鞘管留在里面,導絲進去,到達合適的位置,導管順著導絲進入,抽出導絲,蘇珊連接注射器,開始推造影劑。
即使十幾個小時的訓練,也讓她動作熟練,沒有在艙內形成飄散的血滴。
特殊注射器裝載的碘海醇,了解導管尾部,注射入動脈。
機器開始進行x線掃描,墨汁一樣的血管影像開始逐漸彌散開,圖像被傳輸到地球休斯敦地面控制中心。
等候多時的專家組成員立刻集中精神,每人一臺電腦,屏幕上的圖形有些滯后,因為網絡延時的不確定性,這種滯后也帶有不確定性。
電腦的自動抓圖功能,將一張一張圖片抓取,然后儲存起來,以備回頭仔細研究。
頸總動脈,頸內外動脈,椎動脈,全腦的血管造影,一步一步,整個全腦的血管圖像散開,粗細各支,蜿蜒彎曲,相互連接,圖像逐漸完善。
“蘇珊不確定是否有出血風險,不要肝素化”約翰霍普金斯的介入科教授馬西莫教授在指導蘇珊進行全腦血管dsa。
第一次會議并沒有這個教授,約翰內森提出懷疑顱內疾病,這個頂尖的介入科教授被請來,介入繼續必須由他來挑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