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霍利出艙,檢查d,無法修復,只能夠更換。
所幸俄羅斯的聯盟火箭異常威猛,毫不含糊,三小時四十分完成對接,完成一次太空快遞任務。
終于,戴維霍利和俄羅斯宇航員,依靠安全繩,完成太空行走,更換了電器元件,電力系統得到保障。
整個過程花去整整五個小時。
穩定的電壓,讓機械臂的操控無宕機之憂。
手術可以繼續開始,但是留給楊平的時間已經不多。
全腦血管的造影圖上,微動脈瘤已經擴張到接近極限,隨時爆裂,第二個已經開始快速膨脹,第三個也隱藏若隱若現。
ib的沃爾沒有錯,的確有第二個動脈瘤,楊平更加沒有錯,第三個已經若隱若現。
“按照第一次他進入腦內血管網的速度,解決一個動脈瘤需要至少半個小時,現在有三個,時間完全不夠。”約翰內森也擔心起來,畢竟現在是三個,要一次解決。
左側股動脈,右側股動脈,左側橈動脈,三條動脈同時穿刺楊平命令蘇珊更換器械。
同時穿刺這是要同時放進三條導絲怎么可能呢。
馬西莫看著屏幕,然后環顧大廳四周,驚訝的不是他一個人。
但是廣播里傳出楊平的聲音就是這樣從三個部位穿刺,同時放進三條微導絲。
同時三條導絲,在人體血管穿梭,進入顱內血管網,最終到達目標微動脈。
這要術者對病人的顱內血管通路極為熟悉,幾萬幾十萬幾百萬條血管,如何交織,如何分叉,如何行成回路,沒有人的解剖知識可以做到這一點。
手術機器人有四條機械臂,完成介入只需要一條機械臂,如果分次手術豈不是浪費時間。
如果三條機械臂同時手術,手術時間短,某種意義上最大程度降低手術風險。
可是三條導絲同時進入,這是神話般的操作。
在介入手術中,也有進入兩根導絲的,比如心臟介入的雙導絲技術,與現在三管齊下完全兩碼事。
在心臟介入,有一種雙導絲技術,比如經皮冠張動脈介入治療過程中,沿著第一根冠狀動脈導絲,再放進一根036毫米的冠狀動脈導絲,這樣能夠穩定指引導管,幫助球囊和支架通過病變,這是伙伴導絲技術。
分叉病變的經皮冠狀動脈治療過程中,為了保護冠狀動脈分支血管,放置一根冠狀動脈導絲,支架釋放后,撤出血管壁和支架之間的導絲,這叫保護導絲技術。
慢性完全閉塞性病變的經皮冠狀動脈治療中,當第一根導絲進入內膜下間隙,保留原位作為假腔標志,再送入第二根較硬的導絲到真腔,這就是平行導絲技術。
無論什么雙導絲技術,另一根都是輔助,不是三根導絲獨立治療不同的目標。
可楊平似乎現在要這樣做
一根導絲要安全地送到腦干部位的微動脈,已經難如登天,現在要三根齊發,而且在經過的路徑上不能重復、交叉、接觸,這種路線規劃能力已經是人工智能級別的,不是人力所為。
尤金教授跟別人換了一個位置,跟約翰內森和馬西莫坐到一塊。
“你確認他三個穿刺點同時出發,同時手術”馬西莫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