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與301的搶人大戰之后,楊平開始抓緊時間研究治療脊柱側彎的外固定架。
楊平現在已經熟練掌握書寫專利申請書的技能,當時兒童交叉韌帶重建的器械,楊平找了好幾家代理公司來書寫。
但是這些工程師對楊平的器械理解不到位,寫來寫去,總是抓不到重點,抓不到重點,就無法很好的保護知識產權,很容易被別人繞過。
沒辦法,楊平只好自己親力親為,將專利申請書自己寫好,再交給代理公司幫助申請。
自那次以后,楊平也知道專利申請書寫的重要性,專門花了時間研究專利申請的書寫。
他也教宋子墨、徐志良、張林及小五書寫專利申請書,將這作為一項基本技能,讓大家掌握。
脊柱外固定架的專利申請書寫完之后,楊平請代理公司申請專利,而且他是申請國際專利,這樣一次申請,知識產權可以在幾個主要國家得到保護。
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現在,他要將新型外固定架試產,這是一件艱巨的任務。
這個外固定架對材料的要求非常高,金屬棒使用高強度的形狀記憶合金,齒輪和鋼纜的強度也要非常大,以承受持續的張力,而不產生變形和松弛。
設計時,對矯形力量的分散也非常講究,力量過于集中,容易引起螺釘周圍骨折;力量太雜亂,無法逆轉畸形,這套器械是生物學、生長發育學、生理學、解剖學、生物力學、力學、材料學的結合,技術含量極高。
楊平找個幾個工廠,對方說,要試驗很困難,不是一個工廠可以生產出來的。
光是記憶合金的幾根桿子,要達到要求,目前好像沒有哪家可以做到,這對記憶合金的有效形變參數掌握十分精準才行。
沒想到,圖紙變成現實這么難。
在系統空間只是積分的事情,可是現實中,要遇上這么多困難。
秦教授也動用自己的資源,幫忙打聽,剛開始都覺得很簡單,一個外固定架而已,但是一看到具體的圖紙和原理,都搖頭,根本實現不了。
這個外固定架一旦生產出來的,它的優勢十分明顯,比起截骨矯形,它的矯形是微創漸進的過程,是對脊柱側彎進行逆轉,矯形成功后,完全獲得正常脊柱序列、穩定性及活動度,最符合人體自然形態。
不過缺點也顯而易見,比起截骨矯形,它的時間較長,背上裝個金屬架子,需要好幾個月,不能仰臥睡覺,平時上學什么也不方便,經皮的椎弓根螺釘,一節露出外面,存在感染的風險。
相對長遠的收益,缺點完全可以接受。
治療四肢畸形的外固定架,同樣需要在肢體上保留幾個月,甚至超過一年,諸如針孔感染風險,完全在可以控制的安全界限之內。
可是現在試產,生產出楊平來做動物實驗,居然這么困難。
楊平不會灰心,圖紙和病例都有了,動物實驗的猴子也準備好了,現在就是要生產出來。
黃佳才為了楊平的外固定架,也開始絞盡腦汁,聯系廠家進行開模試產。
別的器械商對此事毫無反應,甘鳳儀不知道從哪里得到消息,也找到楊平,表示強生可以幫忙生產,而且將來可以花錢買下專利。
黃佳才和甘鳳儀為了搶市場,已經針尖對麥芒,目前在楊平的脊柱外固定生產上,兩人又開始爭搶。
也是有趣,其它公司對這套外固定架毫無興趣,認為完全是不成熟的技術,如果開模生產,至少上千萬的資金打水漂。
而楊平拋出的合作條件,只有一個,那就是誰幫忙生產出來,專利授權就優先給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