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機器,一定會有感情。
丟掉共情,有時候真的做不到。
楊平出了病房,心情還未完全平復。
他一直以為這個世界很美好,他從未想過自己會在現實中看到這種嬰兒。
那是一副細小的蒙皮骨架。
如果不是那一雙烏黑的眼睛,還有心跳的聲音,沒人會從他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氣息。
看來,不是這個世界美好,而是自己有幸出生在一個美好的地方。
楊平在走廊的洗手池洗完手,然后擦拭干凈,對跟在身后眾人說
“我們去辦公室討論一下。”
回到辦公室,大家都坐下來。
這次病例資料投放在醫生辦公室的大屏幕上,這個大屏幕是平時用于交班、病例討論或者開會用的。
楊平喝了幾口水,李澤會輕聲問道“楊醫生,可以開始了嗎”
“讓麻醉醫生和灌注師團隊也過來一起聽聽。”
李澤會一直沒有等到楊平的確定答復,看著楊平堅定的目光,現在又要叫麻醉醫生和灌注師參與討論,說明楊平已經決定手術。
馬歇爾反應很快,這次沒有等到李澤會叫他的名字,他就抓起電話,通知手術室的麻醉醫生、灌注師團隊來到心臟外科中心開會。
馬歇爾強調這是緊急會議,他以李澤會的名義發出通知。
克利夫蘭的頂尖心臟外科醫生,在這里擁有絕對的權威。
不到十分鐘,十幾個手術室成員出現在醫生辦公室,有麻醉醫生,有灌注師,有手術室護士,他們拿著自己平板電腦,找到合適的位置坐下來。
在大屏幕最佳的觀察位置,也是病例討論的c位,坐著的這位亞洲面孔的年輕人,大家馬上認定,這應該是最近醫院吵得沸沸揚揚的中國醫生。
不僅楊平坐在c位,而
且李澤會每次跟楊平說話,都顯得極為恭敬。
只不過這次手術真的能夠成功嗎
大多數人心里非常明白肯定不可能成功。
因為在幾個月前,道奇醫生主刀的六歲小孩,很不幸地在手術臺上離去。
事后的解剖研究報告提示,這種手術在現有的醫療條件下沒法成功。
在小兒心臟外科領域,沒有人比道奇和李澤會更加厲害,克利夫蘭心臟中心是世界的金字塔,而道奇與李澤會便是金字塔頂端的人物。
這名中國醫生,他們從沒聽過在心臟外科有什么建樹,從未聽過。
灌注師梅爾文馬森,一位來自澳大利亞北岸醫院的醫生,澳大利亞北岸醫院,心臟外科雖然比不上克利夫蘭心臟中心,但也在歐美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