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后第三天,亞斯美妮帶著特制的支具,在助行器的幫助下,開始嘗試直立行走。
這個支具就像一對靴子,可以保護融合的踝關節以及矯形的足弓,既可以讓她直立行走,又可以讓融合的踝關節與矯形的足弓在骨愈合前免遭重力的破壞。
亞斯美妮從未站起來走過路,一輩子都沒有直立邁出一步。
等亞斯美妮做好心理準備,負責康復的車醫生和護士扶她從床邊站起來。
亞斯美妮顫抖的雙腿支撐著身體,緩緩地站起來,她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由于體位的原因,亞斯美妮感覺有點頭暈,車醫生讓她堅持,讓心臟慢慢適應直立狀態的循環。
大約十幾分鐘后,亞斯美妮稍微覺得舒服一點。
車醫生讓她扶著助行器,大膽地邁出第一步。
亞斯美妮看著周圍的醫生護士,再看看自己的雙側下肢,嘗試著邁出第一步,力量有點不夠,而且不知道怎么邁步。
車醫生示范了三次,她才掌握如何邁步,終于顫抖著邁出第一步。
這是她從出生以來,直立著身體邁出的第一步。
原來直立行走,視野這么開闊,亞斯美妮整個人瞬間感覺良好。
病房想起一片熱烈的掌聲,大家鼓勵她繼續走,只要邁出第一步,新的人生從此開始。
雙下肢的肌力還是不夠,每走一步都非常累,非常困難。
亞斯美妮深吸一口氣,又走了一步。
“再來一步”
車醫生在前面引路,雙手做出引導的姿勢。
亞斯美妮經過調整和力量的準備,又邁出第三步。
“感覺怎么樣”
楊平問亞斯美妮。
她激動地不斷點頭“我可以站起來,
,還可以行走,你看,我真的站起來了。”
小姑娘激動得眼淚嘩嘩地往下流,多少次做夢都想自己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直立行走。
現在真的實現了夢想,亞斯美妮越哭聲音越大,護士和翻譯一起撫摸她的后背,平緩她的情緒。
楊平仔細觀察她的步態,雖然肌力不足,但是步態還是比較好。
如果能夠訓練三個月左右,雙側下肢的肌力得到增強,可以完全脫離助行器行走。
以前亞斯美妮雙側下肢只承擔一半的體重,所以她的下肢比正常人要細,肌肉力量也差。
正常人上肢無需承擔負重,她的上肢參與爬行,承擔另一半體重,所以比正常人粗壯,肌力也強大。
這就是解剖與功能相適應的結果。
楊平囑托車醫生,在住院期間教會費達和亞斯美妮康復訓練的內容,讓亞斯美妮回到阿曼后,還可以繼續進行康復鍛煉。
人體有兩個器官可以進行塑造,肌肉與大腦,這是為什么健身可以獲得粗壯肌肉的醫學基礎。
第一次行走,亞斯美妮走了六步,已經汗流浹背。
楊平讓她休息,不能操之過急,康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小敏敏的奶奶從u轉回心內科的普通病房,她看到自己的孫女取出三十四根針,心情極為復雜,老兩口開始為小敏敏的未來擔憂。
七十多歲的夫妻,時日不多,小敏敏如果繼續交給她的父親或者母親,已經不太可能。
母親已經拒絕接受,即使法律強制她接受,其結果不會比跟著父親好多少。
而父親目前的這種狀況,如果將孩子再交給他,難保下一次不是一百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