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教授經常去北美、歐洲開會,因為沒有聽說那個團隊研究這種技術。
“我們與三博醫院有合作,是臨床實驗中心之一,現在要挑選一些病例,在做好知情同意的基礎上,開展同類手術,今天將大家聚集到一
起,就是提前熟悉這種新技術。”鄒教授高聲說。
“第一例最好還是請這個楊教授來做,畢竟是他自己的技術,聽說他是我們南都醫大低職高聘的副教授”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曾教授對這個新技術有點不太相信。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
究竟行不行,來附一弄幾個,也一兩個月掰直,他才心服口服。
“如果大家對這技術沒有疑問,我們就準備進入臨床試驗,需要至少三十個病例,多多益善,這樣,我先貢獻十個病人。”鄒教授自己舉手。
“正好,我手頭有五個病人,請他來試試”
曾教授倒想看看這個楊教授的新技術如何。
“我這邊也出六個病人,我也想看看,這玩意究竟行不行,剛剛看t演示的病例都不錯。”
又一個教授貢獻幾個病人。
“大家積極參與,對這種年輕人才,我們要支持。”
蘇教授一直沒有發言,一般脊柱外科的會議,由鄒教授主持,他關鍵時候說幾句。
“我這邊十個”
王教授站起來。
“那個曉輝,我們再加兩個。”鄒教授一下子覺得落后,立刻增加兩個病例,讓手底下的醫生去準備。
“老鄒,你這是跟我比賽呢”
王教授這人也是靈通人士,楊平來過附一做手術,他記得這事,所以心里隱約覺得楊平的身份不簡單。
而鄒教授對這個外院的臨床實驗如此積極,鄒教授什么人人精
“我這邊還有五個病例,加上”
王教授不甘示弱。
脊柱側彎病人,一下子拿出十幾個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你跟還是不跟
王教授等待鄒教授說話。
這真有點為難,要是搶這個第一,在蘇教授眼里,顯得自己庸俗,不去爭,又顯得自己積極性沒那小子高。
“對新技術,就要有這種積極性,我再加四個。”
鄒教授咬咬牙。
這些報出來的病例,都是提前評估好,預判會同意參加實驗,有些已經提前做好思想工作,要是臨時加病例,不一定保證會同意。
整個會場的氣氛有點熱鬧。
鄒教授是脊柱中心的主任,王教授是副主任。
大家都知道,平時鄒教授和王教授在學術上競爭厲害。
可是現在,為了實驗病例的數量,也非要爭個高低。
“這一批,有五十個病例就行,不用太多,畢竟是臨床實驗,盡量將風險控制在最小范圍。”蘇教授出面平息兩人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