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門口的醫生起立,歐立春還沒明白怎么回事,有人拉著他起立蘇院長來了。
整個辦公室的醫生全部刷地起立。
院士、全國骨科主委、南都附一的院長、一級教授、主任醫師蘇教授,在鄒教授的陪同下邁進醫生辦公室。
蘇教授顯得十分儒雅,修長均勻的身材,合體的白大褂,總是面帶微笑,春風得意。
大家對他既是崇拜又是害怕,蘇教授在大家面前屬于不怒而威。
他和藹地跟大家打招呼“大家辛苦了,坐下,都坐下”
鄒教授將蘇教授引入座位,大家才敢坐下。
此時,醫生辦公室,幾十個教授、副教授、博士、碩士齊聚一堂。
窗簾拉上,投影儀打開,鄒教授簡單幾句開場白,各醫療組開始匯報病例。
這些病例都是用于嵴柱外固定架的臨床實驗。
作為進修生,羅伯特、高橋和奧古斯特不僅合格,而且十分優秀。
奧古斯特六點準時來到科室,將科室里所有嵴柱側彎的病人的病歷過目一遍,然后再研究他們的影像圖片。
那本技術指導手冊,被奧古斯特已經翻得不像樣子,邊邊角角都磨平卷起。
尤其對核心技術截骨,奧古斯特幾乎每天都要問楊平很多問題。
科室的實驗室,也就是訓練室里,有每一個臨床實驗病例的嵴柱3d模型,奧古斯特對著這些模型,一個椎體一個椎體研究截骨,遇上沒弄明白的就記在筆記本上,然后再在下午找機會問楊平。
奧古斯特主動提出,他自己來管病人,也是像住院醫一樣負責病人的整個治療流程。
鑒于他的漢語水平不錯,楊平同意。
德國人認為,只有親自從最底層經歷每一個流程,才能完整地掌握技術。
大家累了一天,下班前稍作休息,在一起聊聊天。
崔旭兵請假過來接兒子出院,他已經結完賬,兩夫妻收拾好行李,準備去三博酒店住一晚,第二天清早坐高鐵回家。
臨走時,老崔和老婆抬著一面錦旗,帶著兒子到處找楊平。
錦旗上寫著幾個大字妙手回直
這幾個字是老崔自己想的,也是自己寫的,讓做錦旗按照自己的模板做。
蔡護士長帶路“教授剛剛進了辦公室。”
老崔十分高興,兒子可是楊教授新技術的第一個病人,全世界第一。
不管怎么樣,全世界第一,也是值得吹牛的。
在楊平的辦公室,老崔找到楊平,門剛剛打開。
“鞠躬”
老崔喊道。
小崔立正,在楊平面前彎腰鞠躬感激。
“再低點,再低點,再低點”
老崔在旁邊邊指揮,這水平沒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