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楊平閉目養神,并不是在腦海預習手術步驟,而是在系統空間看書、或者模擬手術、或者做實驗。
因為依據楊平的生活習慣,早上起床前、手術前更衣、晚睡前,這幾個時間點系統空間最穩定,學習效果最好,能夠停留的時間最長。
此時的楊平在系統空間思考這臺手術,他用繪畫憑借記憶將病人的大腦ri圖像復制出來,在上面寫寫畫畫,畫出幾十條帶箭頭的線條,每一條代表一種手術入路。
如果不切掉眼球,從內外眥或旁邊開窗進入,不行。
從上面的眉心使用鎖孔技術,也不行。
所有圍繞眼窩的入路都存在一個問題,無法徑直進入缺口,所以還是會傷及這個“護罩”,風險極高,極易導致死亡或嚴重的殘障。
幾十條箭頭,一條一條被打叉,只有一條被留下來。
這一條入路直接從左側眼窩進入。
從左側的眼窩進去,為了方便操作,必須切斷眼球的血管及其它連接,僅僅保持視神經與眼球的連接,再將眼球取出開到一旁,然后切開眼窩的各層組織,直達腫瘤“保護罩”的唯一的缺口,從這里徑直進入,可以完整地切除腫瘤。
切掉的眼球如果棄之不用,實在太可惜,如果能夠將它回植更好,但是回植非常困難,如果視神經經過游離后有足夠的長度,可以讓眼球移出而不阻擋手術,可以回植。
但回植也存在困難,將眼球放回眼窩,血管的吻合沒有手術空間。
楊平這方面考慮很周到,他設計從外眥外側專門開出一個窗口,可以用于回植時吻合眼球的動靜脈,這樣不會犧牲一只眼球,否則需要犧牲眼球,太可惜。
微信群里這幾天一直沒有停過,約翰內森將ri圖像發到群里,將大家的討論結果也發到群里。
教授,我們的討論結果是放棄手術,使用立體定位放射治療速鋒刀治療。因為沒有一種入路可以直達腫瘤,如果強行切開阻擋它的腦組織,非常危險,要么死亡,要么嚴重殘障。
速鋒刀的效果有手術好嗎
肯定沒有外科手術好,但是至少這是安全的。
其實還有一種入路,不過有點殘忍,不知道你們能不能掌握。
還有一種入路
約翰內森想過所有的入路,怎么可能遺漏呢,難道還有什么新入路
楊平摘掉左側眼球,從眼窩進入,直達圍繞腫瘤的腦組織的缺口,從缺口進入,切除腫瘤。
摘掉一側眼球
約翰內森立刻在大腦里思考模擬這個入路經過哪些解剖結構,然后能夠顯露哪里。
模擬完之后,約翰內森不得不驚嘆天才的主意
的確,摘掉眼球,從眼窩進入,這才是安全入路,犧牲掉一只眼球,拯救一條命,從外科的角度,這是值得的。
約翰內森我明白了,犧牲一只眼球,換取生命,絕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