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后,他瞪著張教授“開玩笑的吧怎么可能9篇還是集中一次發。”
曹教授是阜外的老專家,那是見過大世面的人,手握幾篇s的學生也有,但是沒見過這樣發文的人。
“我也不信,可就是真的,我已經確認,聽說醫院現在要改橫幅和官網上的公告,把4篇,改為13篇。”張教授緩緩地說。
曹教授嘆口氣“這世界變化真快,記得我國第一篇s之后,時隔20多年才有第二篇,后來雖然我國s文章越來越多,但是在我印象中,好像發s非常非常難,好多高校還為零的突破歡呼雀躍,伱說這一次搞13篇,還4篇5篇的一起批發,是不是s不值錢了變成大路貨大路貨期刊也沒見這種發法。”
張宗順教授喝一口茶“不是s變成大路貨,而是長江后浪推前浪,年輕人現在比我們厲害,這樣才好,才有希望。”
“是呀,你看這些年輕人,一個個朝氣蓬勃,看著都舒服。”曹教授微微點頭。
藤新梅一家是南都省山區的農民,是北橋縣人。
藤新梅一直勞累后呼吸困難,最近幾年越來越嚴重,還時不時出現心臟位置疼痛,上體育課沒跑兩下就只能蹲下來喘氣,干農更不用說,根本沒法干。
父親藤少奎開始還以為自己孩子偷懶,很是惱火,農村的女娃這個樣子怎么行,病懨懨的,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臭罵,嚇得孩子也不敢再跟他說不舒服的事。
于是一直拖到初中,藤新梅長大懂事,自己覺得不對勁,怎么就爬個樓梯也喘氣,有時候還全身乏力,腦袋暈暈的,就像有什么慢性病。
一次初中的體檢,醫生聽診后說“你這心臟有問題,我寫個單給你,讓你父母帶你去大醫院看看,要去大醫院,最好去省城,我們鎮上或者縣上肯定不行,一定要記得去,別耽誤。”
這醫生再三叮囑孩子和班主任要重視,記得通知家長。
班主任也是有心,除了醫生的通知,班主任自己打印一份通知,親自送上藤新梅家里,交給她父母。
父親藤少奎見老師這么重視,覺得自己這女娃可能真有問題,并不是偷懶不想干農活,于是也重視起來。
“哪有什么病,我看就是偷懶,好吃懶做。”滕新梅的媽媽曾翠玲絮絮叨叨地罵道。
藤少奎蹲在門口,抽幾口水煙“怕是真有病,孩子已經十四歲,抽空我帶去看看,別耽誤孩子。”
“這農忙的時候,哪有空去看病,還去省城大醫院你以為不用花錢呢。”曾翠玲不愿意。
“農活耽誤幾天不礙事,孩子不能耽誤。”藤少奎吧嗒吧嗒抽水煙,心里有點害怕,又很是后悔,新梅這女娃子雖然身體不好,但是很乖巧,學習努力,成績一直很好,班主任幾次家訪說一定讓孩子以后讀高中,這娃子肯定能考個好大學。
可是家里這情況,哪有錢讀高中,村里人的共識是初中畢業出去打工掙錢,曾翠玲就是這樣的想法。
“你錢包里幾個錢,自己沒點數,還去省城大醫院”曾翠玲火氣很大。
滕少奎只好笑瞇瞇地賠笑“女娃子這么大了,初中畢業可以出去打工掙錢塞,看個病花不了什么錢吧。”
“你在做白日夢,花不了多少錢你是天天蹲山溝溝里,沒見識過,城里大醫院花錢如流水,你這破房子賣了都不夠一天的醫藥費,我二哥那回做工摔一跤,弄個脊椎骨折,在省城花了十幾萬,現在還干不了重活,不能去,只能去鎮上看,最多去縣里看看。”
藤少奎有點來火,吼道“錢錢錢,你就知道錢,這是誰家的娃,是我們的娃,你還是親媽不這事我做主,去省城,人家醫生都說了要去省城大醫院,不能耽誤。”
“大奎,你今天反了呢”曾翠玲從沒見過藤少奎這樣對她發火,平時就算指著鼻子罵他,都是一聲不吭。
“反了咋的這事我做主,幫我收拾一下衣服,我要帶娃子上省城。”藤少奎站起來,將煙斗用力敲在門框上,竹筒直接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