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主刀,王院士和陳教授做助手,因為他們有這種手術的經驗。
宋子墨和徐志良也上臺,不過是邊緣角色。
李澤會、何向軍、夏書作為觀摩者,坐在手術室角落里,準備用手術室的屏幕來觀摩手術。
曹教授這次沒來,他覺得年齡大了,楊平的手術少看為妙。
為了應付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楊平采用胸骨正中入路,這是最開闊敞亮的入路。
打開胸腔,心臟顯露出來,這顆小心臟還沒有核桃大,大血管就更小。
吻合血管是楊平的看家本領,是出道的絕技,當時來到三博醫院,就是靠一手斷肢再植打天下,一路打怪升級,斷肢再植的核心技術是什么,就是血管吻合,還有比嬰兒手指血管細么。
主動脈、肺動脈及與心臟的連接部位也顯露出來,楊平用手指輕輕地觸了觸細小的血管,第一感覺這血管彈性非常不好。
“準備體外循環和心臟停搏”
接通體外循環,注射心臟停搏液,讓心臟停跳。
在體外循環過程中逐漸降低嬰兒的體溫,當中心體溫降低到15c時,關閉體外循環機,停止一切血液循環,這便是dhca深低溫停循環技術。
因為嬰兒無法接受長時間體外循環,所以必須使用這種技術。
嬰兒在深低溫停循環狀態下,心臟是停跳的,血液是靜止不流動的,所以類似于“死亡”,只不過這是人為控制的“死亡”,在一定條件可逆,可以“復活”。
這個條件就是,這種狀態不能超過45分鐘,45分鐘內可以“復活”,超過時間無法“復活”,所以手術必須在45分鐘內完成。
“需要結合頭臂干動脈順行灌注和經上腔靜脈逆行灌注進行腦保護嗎”王院士提議。
增加這一步操作,對大腦進行保護,可以將深低溫停循環時間延長到60分鐘,為手術創造更加充足的時間。
“不用,我盡量20分鐘完成手術。”楊平不假思索地說。
20分鐘,開什么玩笑,不過王院士現在沒有任何懷疑,對這個年輕人,絕對不能用常人思維。
楊平開始快速檢查心臟及與心臟相連的血管,主動脈很細,存在嚴重的狹窄,現在楊平要把主動脈切斷,還要把主動脈擴寬,恢復正常的管徑。
當主動脈被切斷,血管斷端露出的時候,王院士深吸一口。
這就跟當年兩個失敗病例一模一樣,血管壁如紙一般,薄而缺乏彈性,縫合的時候即使再完美,也做不到每一針均勻,做不到均勻就存在薄弱點,應力會集中于薄弱點,直接導致血壓沖擊薄弱環節,從這里撕裂血管。
當年第一個病例,看到這樣的血管,王院士心如死灰,這根本沒法縫合,盡管他努力將縫合做到最好,但是還是無法達到理想中的均勻狀態。
“要人工血管嗎”
王院士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