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合血管作為出道的絕技,怎么可能在這上面栽跟斗呢。
宋子墨帶著徐志良開始關胸,楊平淡然地坐下來休息,陪王院士和陳教授一起聊聊天。
李澤會、何主任、夏書也朝這邊盡量靠攏,現在手術雖然已經進入關胸環節,但是只要沒有脫手術衣,大家就不敢靠得太近,保持至少一米的距離。
說不定萬一出現什么意外,楊平還要隨時上臺主刀。
楊教授以前還做過嬰兒斷指再植術難怪血管吻合的水平這么高,王院士覺得楊平這人高深莫測。感覺什么都會,而且什么都能做到一種境界。
李澤會剛剛看到楊平這一手血管吻合的功夫,也是驚嘆不已。
作為心臟外科醫生,絕對沒有斷指再植術的醫生吻合的血管多,所以斷指再植是最磨煉血管吻合技術的手術,但是很可惜,心臟外科醫生的培養經歷中不可能去做斷指再植術。
何主任對夏書的到來有一定的警惕心,這個醫生是協和八年制的博士,還在協和阜外完成的臨床培訓,現在直接入職三博綜合外科,他不得已警惕背后的原因。
是不是醫院領導有什么安排何主任不得不多想。
科主任的年輕化、精英化、博士化,這是三博醫院的戰略政策,這個夏書本來在阜外工作過,如果再在綜合外科磨煉幾年,然后回到胸外科,會不會替代自己的位置,何向軍不得不這么想。
王院士沒想到嬰兒的手術會這么順利,縫合之后連補針都不需要。
手術結束后,嬰兒被送到重癥監護室,楊平決定讓他在重癥監護室住5天,度過危險期再轉回普通病房。
當然,以后如果大血管一直處于發育不良的狀態,再出現主動脈夾層之類的情況,那是后話,至少現在手術是成功的。
另一個病人,宋含輝,是王院士的an手術患者,那時他還是一個襁褓中的嬰兒,王院士主刀手術,給他做了an手術,但是因為宋含輝的心臟畸形太嚴重,an手術只堅持了10年,也就是現在宋含輝11歲的時候,已經出現各種嚴重并發癥。
解決的方法只能是根治,也就是矯正心臟的畸形。
這個病人的心臟畸形在教科書和文獻上根本找不到,它有八處畸形,在理論上,只要將八處畸形矯正,患者就可以繼續生存下去。
可是理論與現實的差距有時候很大。
王院士當年也知道理論上可行,但現實當年能力不夠,無法做到全部矯形,所以只能退求其次,使用an手術做姑息治療,希望拖延時間,在這段時間之內能夠做到全部矯形的方法。
現在已經退休的年齡,自己還是不能辦到,所以不免心有遺憾。
這次陳教授也帶來了宋含輝的病例資料,它裝在一個移動硬盤里面。
手術結束后,大家移步到楊平的辦公室,抓緊時間討論宋含輝的病情,醫生的工作主旋律就是治病救人,所以從早到晚,一直在想這件事,在做這件事。
王院士已經退休,心里掛念的還是這事。
楊平的主任辦公室很寬敞,倒不是用寬敞來表達奢侈,而是他經常要用辦公室來討論病例,必須能夠多坐幾個人。
不然有時候臨時遇到討論病例,去醫生辦公室,大家都要工作,太雜亂,去示教室和會議室又太麻煩。
連接移動硬盤,病例資料被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