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因斯坦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是個外科全能者,在全世界的醫生心中,尤其歐美醫生的心中,那是神一樣的存在。
此次他的開幕式致辭的題目是曙光。
大意是脊柱外科已經陷入一潭死水,諸多看起來活力無限的新技術,不過是急功近利者的道具而已,比如彈性固定、人工椎間盤技術、微創技術,都已經進入瓶頸期,而脊髓損傷的修復遲遲沒有取得突破。
而楊教授創新技術的出現,打破脊柱外科四面的高墻,讓所有人看到希望的曙光。
曼因斯坦演講中,很多次提到楊平的名字,多次提到楊平的新技術。
然后是學會主席奧古斯特的演講,他對脊柱外科的現狀和發展做了一些總結,并指出脊柱外科將來面臨的挑戰,比如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最后的總結是,未來世界的希望在東方。
在演講的結尾,奧古斯特沒有忘記向大家推薦新的期刊醫學,而且在手里亮了亮剛剛從宋子墨手里拿到的期刊。
整個會場是一片嘩然,他們以前根本沒有想過去讀期刊,更不會想到歐洲脊柱外科學會主席在這種會議室推薦一份期刊。
“我不是在做廣告,完全沒必要,我而是在幫助大家,因為沒有我的推薦,大家一定會錯過這份期刊,它是世界上棒的期刊,它將幫助你進入一個全新的醫學世界。”
如果困難的也不用擔心,在歐洲,有好幾個志愿者學術組織負責翻譯,它將被翻譯成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日語等等。”
“我曾經也很迷茫,但是這份期刊告訴我,希望在可見的遠方,正如曼因斯坦先生說我看到了醫學的曙光。”
奧古斯特大大方方地說。
“接下來給我們演講的是一位來自中國的醫生,他將帶領我們走出迷茫,看到未來的希望,重新樹立我們對未來的信心。”
奧古斯特鼓掌。
高大帥氣的宋子墨走向講臺,面對六千多名世界各地的醫生,他將用三十分鐘的時間報告三個課題。
有些提前得到消息的醫生,知道這是楊平的助手,楊平就是大名鼎鼎的發表13篇s的神人,很可惜,他本人沒有來。
一個助手,居然安排在學術報告的第一個,這是赤裸裸的藐視吧。
密爾頓先生坐在第一排一言不發,如果是往次年會,第一個學術報告的是他,這已經成為會議的默契,但是今年,奧古斯特沒有提前知會他,把發言的第一個居然改成年輕的中國醫生。
不過,這個中國醫生是楊平的助手,密爾頓也認了,楊平他是認識的,不過只有一面之緣。
當時在馬來西亞,他和奧古斯特兩人爭相向楊平要聯系方式,但是回國后,密爾頓因為事務繁忙,漸漸忘記這事,而執著的德國人卻立即付諸行動,來到中國跟隨楊平學習脊柱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