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仔細一想,確實是這樣,醫學期刊采用網絡為主,紙質為輔的方式的確太激進,紙質期刊無論從權威性和儲存的可靠性都遠遠比電子期刊強,或許未來有一天紙質期刊會消失,但絕不是現在,現在還得依靠紙質期刊。
“項老,你這意見提得太好了,我想了想,的確如你所說,要走網絡與紙質并行的路線,絕對不能輕紙質,我們在媒介的選擇上太激進,這樣有損學術期刊的權威性,也存在信息儲存的隱患。”
楊平虛心地說,倒不是為了迎合老院士,而是真的存在這樣的缺陷,搞科學的人最大的特點是實事求是,不會因為說到自己的不足就拒絕承認。
項老院士笑瞇瞇地說“年輕人實事求是的作風,難得”
楊平笑著說“我們是第一次辦期刊,總想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子,所以有點激進。”
“這是好事,年輕人就要敢于質疑,敢于創新,敢于超越前人,敢于批判傳統,敢于不走尋常路,否則科學怎么進步,現在我們的學生不管學什么,都是照本宣科,什么問題都有標準答案,這樣不好,抹殺了學生的創造性。”項老院士有感而發。
“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多說幾句,你們實驗室我去看過幾次,開放的程度太高,一定要有一定的保密意識,科學家有國界,科學也有國界,以前我們去美國學習參觀的時候,他們給我們劃了參觀等級,一些涉及機密技術的實驗室禁止我們參觀,有些實驗室部分儀器和實驗過程也是禁止我們參觀,在參觀手冊上寫得清清楚楚,你的實驗項目現在取得的成績很大,全世界很多公司、實驗室都盯著你呢,要做好技術的保密工作,在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我們缺少這方面的意識,導致很多很有價值的東西泄密流失。”
老院士通過幾次觀察,發現楊平的實驗室存在巨大的漏洞,很容易讓
別人竊取技術成果。
“這方面我們目前在制定安全管理制度,不久就會執行。”楊平告訴項老院士。
老院士放心地點點頭,他在學術已經不能給年輕人什么好的建議,只能在這方面幫幫忙,出出主意。
s利用數字人模擬手術不是憑空想象,關于這種利用數字人技術虛擬現實技術觸覺反饋模擬技術建立的模擬手術技術,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已經實現,他們已經將這種技術應用于神經外科,構建虛擬手術室,讓神經外科醫生在做腦干等高難度手術之前,用數字技術復制患者的頭部解剖和功能,然后在虛擬手術室進行手術訓練,使外科醫生能夠在逼真的沉浸式環境中預演即將進行的手術。不過這種技術目前只能構建人體的局部,比如頭部,還不能構建整個數字生理人。這種技術構建的頭部不僅可以模擬解剖,還可以模擬出血等各種生理功能。
39314360。。
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