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是彎腰,這金屬的螺釘會斷在身體里面嗎?”布萊恩擔心這個。
楊平告訴他:“有這種可能,但是可能微乎其微。”
“如果斷在里面怎么辦?”搞學術的人喜歡窮根究底。
“這些金屬固定物的職責是臨時固定,也就是在兩塊椎骨沒有長到一塊之前,應力由金屬內固定來分擔,一旦椎骨長到一起,它的職責就已經完成。所以,這個問題分兩種情況來看,要是在椎骨融合之后出現螺釘斷裂,可以將螺釘取出來。如果椎骨還沒有融合,那只能重新再做一次手術,將斷裂的內固定換上全新的內固定,重新固定。”楊平滿足他的好奇心。
“如果螺釘斷在椎骨里面呢,就像埋在里面,怎么取?”
看來布萊恩將這個問題當作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來研究了。
也好讓大家看看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是如何思考問題的,同時讓大家知道任何教授都不是權威,他們都是人,一定有自己的認知局限,真正的科研工作者眼里沒有權威,必須有質疑意識和質疑能力。
楊平用鉛筆的橡皮頭指著屏幕上的內固定:“如果斷在椎骨里面,完全不用取,就讓它留在里面,但是如果想取出來,也不是沒辦法,只是麻煩一點而已,沒這個必要。”
“金屬長期留在體內,釋放的金屬離子不會進入血液?然后在人體內四處擴散?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嗎?”
布萊恩越問越好奇,他已經沉浸在這種思考中。
楊平慢悠悠地告訴他:“你問的這個問題非常有意義,這也是目前金屬對金屬人工髖關節最大的潛在風險,大量的金屬離子進入人體的血液,有未知的潛在風險,比如致癌。但是這個在金屬對金屬的人工髖關節上存在,因為金屬與金屬的摩擦會導致大量金屬碎屑脫落,大量金屬離子進入血液。可是剛剛說的椎骨里的斷裂螺釘,你擔心的情況不存在,因為留置在椎骨的里金屬沒有摩擦,而且周圍是骨質,可以認為它是一塊不活動的金屬,不存在大量金屬離子進入血液,這樣它可以終生留在體內。”
布萊恩若有所思,似懂非懂的樣子。
這些對一個脊柱外科醫生來說都是常識,但是對于布萊恩來說,他覺得是重大發現。
這不足為奇,因為這些知識在他的盲區,他無論如何思考,也缺乏相應的思考內容,沒有強大的內容做支撐,思考會顯得蒼白無力。
“會生銹嗎?或者會與周圍的骨組織里的離子產生化學反應嗎?如果會產生化學反應,可控嗎?”
布萊恩摸摸下巴,鄭重地提出這個問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