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思思現在的病情,正常上學已經不太可能,楊平與思思父母做了一次長談,希望思思可以暫時休學進行住院治療。
雖然現在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案,但是住院可以進行對癥治療,監控病情的發展,同時在出現生命危險的時候能夠及時得到搶救。
在醫學的治療方案上可以分為對因治療和對癥治療,對因治療是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對癥治療是針對癥狀進行治療,簡單理解為治本治標的區別。
很遺憾,目前我們絕大多數對疾病的治療方案都是對癥治療,只有極少數的疾病是對因治療。
也就是大多數疾病無法根治,只有極少數疾病可以得到根治,而那些看起來能夠得到根治的疾病其實只是依靠人體自身的免疫力獲得康復,醫學只是從中進行輔助。
對因治療最成功的就是細菌感染性治療,在青霉素出現以前,細菌性感染死亡率驚人,隨便一個感染性疾病可以要人命,自從青霉素等抗生素出現后,細菌感染性疾病可以說才被人類征服。
抗生素是針對治病細菌進行治療,對細菌進行消滅,所以把細菌消滅干凈后,疾病自然就康復。
所以能夠治本的疾病屈指可數,治標的疾病一大堆,人類最容易遇到的疾病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我們俗稱的“感冒”,感冒最常見是病毒性感染。目前除了極少數的病毒存在有效的抗病毒藥,絕大多數的病毒無有效的抗病毒藥。
其實我們現代醫學所有治療感冒的藥物和方法都是緩解疾病帶來的癥狀,并不能改變疾病的本身進程,它只是讓患者在生病的過程中感受舒服一些,而感冒的康復完全是依靠人體自身的免疫能力,跟治療感冒藥沒有半點關系。甚至很多藥物起的作用只是心理安慰作用,沒有任何實質作用。
又比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等,都是對癥治療,使用藥物控制血壓血糖,但是無法消除引起血壓血糖異常的原因。甚至為什么會導致血壓血糖異常,其中的機理目前也不是很清楚。
思思第一次住院時是張宗順教授收住院的,所以張教授也一直關心她的病情,時不時過來跟楊平聊幾句,了解她的情況。張教授聽說思思的病情惡化,腫瘤已經出現全身轉移,顱內腦干也發現了轉移瘤,而且是呈現彌散性生長,所以張老對思思很是擔心。
張教授已經八十多歲的人,可以說很多事情已經看透了,早已經過了以物為喜以物為悲的年齡。
在楊平的辦公室里,他盯著思思的mri影影像圖片看了很久,看完也是思考良久之后才說:“現在不能切了吧?”
“不行,肺臟、肝臟、腹膜上的腫瘤可以切,但是只切這些部位的腫瘤沒意義,純粹是為了手術而手術,顱內的轉移瘤才是關鍵,如果顱內不能處理,只處理其它部位沒有任何意義,只是白白挨上一刀,適得其反。”楊平對張教授說話一向是直來直去。
“這個部位的腫瘤難搞,如果繼續發展會怎么樣?”張教授心里知道后果,但是還是多問一句。
楊平用鉛筆指著影像圖片上的顱內腫瘤說:“不管是腫瘤破裂出血、即將到來的壓迫,或者對腦細胞的破壞,一旦突破臨界點,后果就是呼吸心跳停止,根本沒辦法搶救。”
“難呀!”
“所以我現在留她住院,這孩子要是不是在醫院,說不定哪天就沒了。”
“我們繞了一大圈,終究沒有繞過去。”
“是呀。”
“靶向治療領域目前沒有什么新藥針對這種腫瘤的?國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