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常認為它不是好東西,帶有一定的毀滅性,只要它突破了人類的免疫系統給人體造成感染,人就會患病而亡,不管是讓我們頭痛流涕的流感病毒,還是各種其它更嚴重的傳染病毒,一旦感染人的身體,就會給人體帶來疾病或者死亡,這就是它的毀滅性。
至于它的另一面創造性,其實也是存在的,只是我們知之甚少,地球之所以適宜居住也有病毒的一份功勞,海洋聚球藻通過光合作用貢獻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氧氣,聚球藻真正發揮作用的dna來自病毒的基因。據科學家的估算,地球上10的光合作用都可歸功于病毒基因,它們不只為我們貢獻了呼吸的氧氣,還替地球調節溫度。
病毒與我們人體關系也十分親密,人體中就有8的dna片段來自病毒,在特定條件下,這些病毒仍有可能被重新激活。另一方面,當我們的細胞制造新病毒的時候也可能插入自己的dna,隨之在其他宿主體內傳遞基因。從病毒的角度反觀我們自身,生物在本質上只是一堆不斷混合和不斷轉移的dna而已。
按照楊平給出的思路需要做三項工作,將免疫細胞的功能基因片段進行拆分與研究,研究最適合的病毒載體,研究與人類已經和平共處的病毒的結構,這三個問題都搞清楚后,這個課題才算摸到大門。
這些課題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在這些宏大的課題面前,張志偉教授覺得自己以前研究的課題簡直就是小孩子過家家。
如果在以前,張志偉教授想都不敢想開展這種宏大的研究,別說自己的想象力與戰略判斷能力達不到這個水平,就算科研計劃書擺在自己面前,自己斷然不敢接受這樣的任務。
這種課題的經費是巨大的,集合自己所有的研究資金都是杯水車薪,時間跨度也是驚人的,而且很可能最后失敗。即使張教授不為職稱發愁,他手底下的研究員沒人會跟著他做這種課題,因為短時間內不能獲得產出,沒有產出論文,就不能評職稱,長時間沒有論文沒有職稱,很難在學術界立足。再說要不是楊平自有資金,如果是張志偉教授去申請課題,大概率無法通過專家評審,因為評審專家壓根看不懂這種課題,最后肯定被嗤之以鼻地判為天馬行空、夸夸奇談。
但是現在不同,有楊平的雄厚的資金做支持,張志偉教授不需要考慮太多問題,他只需要按照節奏慢慢地研究,不需要擔心究竟最后能不能成功,因為對未知的探索,大部分最后的結果都是失敗的。
回顧醫學歷史,很多當時看似荒唐難以理解的創新最后被證明是錯誤的,但是錯誤并不表示沒有意義,正確就是產生于這些錯誤的積累。
不僅僅是醫學,任何科學的發展都是這樣,當年的亞里斯多德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這個錯誤的判斷延續了兩千年,后來被伽利略和笛卡爾糾正,他們認為力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物體沒有力的作用也能保持運動,那時這只是粗糙的假說,它們也僅僅通過理想實驗獲得這個結論,后來的牛頓在他們的研究基礎上提出才牛頓第一定律。
所以在科學上,任何新理論剛開始都是不完美的,它是粗糙的、可能帶著錯誤,甚至可能是完全錯誤的,但是即使完全錯誤,它也擁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它為后來者提供了經驗,有了研究的基礎。
林嵐的遺傳學實驗室開始對k因子進行繪制基因譜圖,同時,對人體的各種免疫細胞也開始繪制基因圖譜,兩者的基因圖譜繪制完成后再進行對照,看看它們是否有重疊的片段,如果有重疊的片段,重疊的片段又是哪些。
如果發現k因子的片段能夠在免疫細胞和免疫因子上找到重疊,那么,楊教授的假說就是真的,對于一個遺傳學學者來說,完成這個課題之后,足夠登上世界學術界金字塔的頂端。
林嵐這邊,不管是研究員還是設備顯然遠遠不夠,無法勝任這個大課題。在會議結束的第二天,她的預算還沒有拿出來,楊平的科研基金就往他們實驗室的賬戶上匯款五個億,算是預付款,等預算出來后如果不夠再補錢。
有了這些錢,林嵐心里踏實了,她現在不管是人才配置還是硬件設備都是朝著世界最頂級的遺傳學實驗室的目標去計劃,一門心思將南都醫大的遺傳學實驗室建成世界一流實驗室。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