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在凄風冷雨中一直堅持下去。
一夜之間,流言四起。
說的是縣里官老爺中飽私囊,把縣中常平倉侵吞得干干凈凈,連一粒米都沒有剩下,只以干草冒充。
又說縣令大人為了防止侵吞被查,根本沒有上報災情,所以也不會有朝廷救濟。
還有說縣令與城隍是妖魔所化,因此招致大水,就是為了殺人害命。
流言皆有考證,一是祖宗托夢,二是靈異所傳。
有鼻子有眼,有憑有據。
尤其水災之事,水災未曾來時就有祖靈報訊、神鬼警示,都指城隍殺人,降災害命。
當初這流言就傳得極廣,親身經歷的百姓更是許多。
那些聽信了示警的,或是遷居投親,或是買米備糧,如今都僥幸逃得一命。
沒有聽信,又或是根本沒有能力逃脫的,就成了如今流民的一員。
本來還是私下傳播議論,但知道的人越來越多,就成了一種共識。
再傳播出去,就言之鑿鑿,如同親眼所見,親耳所聞。
尤其這些流言非但不是假的,反而有理有據,或許在傳播的時候略有變形,但整體來說,就是揭破了窗戶紙,讓人不得不信。
城隍燒得一把好火,把縣官的遮羞布都燒得干干凈凈。
這樣一挑撥,不過半日,就已經群情激奮,要沖擊縣衙了。
什么水賊響馬、地主富戶,都被裹挾著,沒有商量的余地。
曾繁在其中算是極有威信的,他的聲名不是源于勢力,不是源于財力,而是流民自己親眼所見,知根知底。
比起那些看起來就不是好來路響馬水賊,又或者本身就同他們不是一個階層的富戶地主,曾繁無疑更讓人信任。
因此在這一次沖擊縣衙的過程中,曾繁反而成了領頭的人物。
而曾繁是個聰明人,又得了點撥。
他并不會因為這樣的信任就以為自己可以操縱風云,更明白如果放任激憤的民情肆意燃燒,會把整個吳寧縣都燒成飛灰。
不論是普通百姓還是流民,最后都不會有好下場。
因此帶著人出動之前,就打出了口號賑災放糧,祭天禳晴。
要常平倉放糧,要上報災情請求賑濟,要祭神祭天,平息水患。
只有合情合理的訴求,才不會把流民和縣里的其他百姓徹底割裂。
否則縣里的其他百姓受到威脅,走到流民的對立面,那舉目皆敵,更沒有活路了。
龐大的流民步步緊逼,官兵設置的路障根本不能抵擋。
曾繁帶著流民高聲急呼“賑災放糧祭天禳晴”
“賑災放糧祭天禳晴”
流民聲勢浩大,聲音震天響,如同驚雷一般,響徹縣中。
官兵這凝成一片的聲音震得倒退幾步,看著一個個逼上前的流民,心里生出恐懼。
有組織和沒組織,有紀律和沒紀律,有思想和沒思想,這是天差地別。
黑夜里巷道戰還沒有這樣大陣仗,但如今雖然沒有直接打上來,但這陣仗已經不是這幾百個官兵能擋得住的。
劉勝與曾繁隔著路障對視,喝問道“你要做什么”
曾繁道“不是我要做什么,是我們活不下去了。”
“我們要請縣令大人開倉放糧,請縣令大人祭祀鬼神,平息水患。”
“有人說縣中糧倉已經沒有糧食了,災情也沒有上報朝廷,我們等不來賑濟了。為了讓我們安心,還請老爺們打開常平倉,讓我們看一看。”
劉勝雖然勇武,但如何能擋得住這些流民。
昨夜他就擋不住,今日就更擋不住了。
“我們不傷人,不劫掠,只請官老爺想辦法給我們一條活路。”
“能遮雨,能吃一口飯,那大家就相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