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國拒不接受歸還那一州之地,于是齊國和慶國時隔一年多,再次發生了國戰。
之前那場國戰,慶帝準備多年,各方面都是齊全,所以才能打的齊國節節敗退。
可是這一次,戰事突起,慶國又經過多次動亂,雖然同樣是邊軍,但早就沒有了之前那種上下一心的戰意,即便大皇子李承儒手段經驗豐富,也依舊無法在戰場上力攬狂瀾。
反倒是齊國上下一心,一心想要洗刷上次的戰敗,而且作為挑起戰事一方,準備的更充足。
雙方戰事一起,齊國就成為了主動一方,但慶國畢竟多年的底蘊還在,即便是發生了巨大的變故,可還是戰力不凡的。
只不過京都的帝位之爭,導致了慶國軍中勢力的大幅度削弱,很多名將統領,都是死于京都之亂。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戰爭打的不僅僅只是底層的軍隊數量,將領和統帥也同樣重要。
有李承儒苦苦堅持,慶國倒也沒有呈現出潰敗的形勢,可齊國這一次顯然是決心十足,雙方軍隊的戰意和決心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面上。
時間一長,齊國大軍士氣更加旺盛,慶國則是慢慢的衰弱,這也就導致了戰場上的頹勢,李承儒不得不拉長戰線,往后撤退,不但放棄了上一次國戰得到的一州之地,還多丟了幾個縣城。
其實李承儒也是非常的憋屈,慶國大軍的實力一點都不比齊國差,可問題是,其他輜重方面根本無法到位,總不能讓士兵們餓著肚子,赤手空拳的上戰場吧?
一身本事,十成發揮不出一半,能打的贏士氣十足的齊國大軍才怪。
不過齊國方面也沒有得寸進尺,得到了戰果后,就沒有再像一開始那樣瘋狂進攻,轉而停止了征伐,跟慶國形成對峙之勢。
齊國停止征戰,除了在前線作戰的李承儒覺得十分憋屈之外,后方的朝堂官員,則都是松了口氣。
經過京都之亂,大量的官員參與其中,死的死,下獄的下獄,使得朝堂上的官位空了有一半,很多官員都是臨時起征,自己官職內的事情都還沒搞清楚呢,突然國戰來了,當然是人心惶惶。
為了穩固朝局,李承儒和范閑離開京都的時候,特意將告老還鄉的林若甫召回了京都,重啟為宰相,輔佐新帝。
要是慶帝得知這個事情,估計要從皇陵里爬出來,他費了很大的精力,才把宰相之位廢除,結果他一死,又重新啟用林若甫,之前的一切努力都白費了。
其實林若甫也很無語,他都已經把林府的人脈交給了范閑,結果現在出了那么多大事,又不得不重新出山,而且一上來就是各種爛攤子,即便是他這位權傾朝野的宰相,也是為之頭疼不已。
當然,頭疼歸頭疼,可這樣的局面,反而是讓他很滿意,又可以大展拳腳了。
跟絕大多數大臣一樣,林若甫同樣也是不贊同開戰,更傾向于和談的,不過他考慮的原因跟其他人不同,他考慮的是更深層次的顧慮,無論是對于慶國現在的局面,還是齊國的兩位大宗師,現在都不是兩國死戰的最好選擇。
仗是暫時打完了,可兩國戰爭,打仗并不是最后一步,仗打完了,后面要處理的事情還更多。
于是,慶國和齊國,時隔兩年多,又再一次開啟了和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