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走易中海后,李科長和劉大隊對名單上的十幾人展開行動。
由于老董被捕的消息嚴格保密,那些人毫無防備,不到兩天,就有七八人落網。但經過嚴格審查發現,這些人只是貪圖老董給的錢,幫著辦些瑣事,與敵特并無關聯。
“不對勁啊,這么大的事,怎么可能就這幾個人參與?”劉大隊看著審訊筆錄,滿臉疑惑。
這時,李東來從軋鋼廠實驗室出來,溜達進保衛科。劉大隊看到他,連忙遞上審訊筆錄:“東來,你看看,這些人好像在隱瞞什么。”
李東來正好有空,點上一根煙,接過筆錄仔細查看。
筆錄記錄得十分詳細,包括每個人的家庭情況、出身背景和過往經歷。
翻閱幾份后,李東來突然發現問題:“你們注意到沒有?
這些人把京城的人送往南方時,都會通過西門口一個拉平板車的人運輸。”
在那個年代,卡車數量稀少,京城內許多小巷狹窄,卡車無法通行,于是一些人干起拉平板車的營生。
他們在城外接貨,再用平板車轉運到城內。這種行為雖不合法,但考慮到他們只是靠力氣謀生,上級對此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而且這幾個人都提到,那個平板車夫姓劉,因瞎了一只眼,被人稱作“劉瞎眼”。
李東來指出這點后,劉大隊起初沒在意,仔細一看,臉色驟變:“沒錯,全是劉瞎眼,這太不正常了!”
李科長也點頭附和:“是啊,如果他們用平板車運人,為了安全,完全可以雇傭不同車夫,為什么都找劉瞎眼?這里面肯定有問題!”
意識到事情蹊蹺,李科長立刻返回審訊室,重新提審那七八人,質問他們為何都用劉瞎眼。
得到的答案令人震驚:“領導,別看我們干的事不小,其實都是聽別人指揮,按信件內容辦事。要是擅自做決定,不僅拿不到錢,還會被暗殺。”
“以前有個叫老胡的和我們一起干,他一開始也老老實實按信里的要求做事。但有一次,老胡好奇心作祟,改了運輸路線。雖然貨物送到了,可他當場就被人打死了。那些人還在信里警告我們,這種情況下,我們哪敢違反規定?”
聽完這些供述,李東來確定,劉瞎眼一定是關鍵人物:“李科長、劉大隊,我建議立刻調查劉瞎眼,有機會就把他抓了,防止他逃跑。”李科長和劉大隊聽后,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京城郊區有個黃家大雜院,曾是大地主黃員外的宅子。
解放后,黃員外不知去向,大雜院分給了附近居民。
與京城內的大雜院不同,這里人員復雜,大多沒有正式工作,靠打零工為生。不過,院里居民因居住多年,養成了互幫互助的習慣,誰家有事,大家都會幫忙。
這天一早,拉平板車的劉瞎眼得知隔壁王大娘生病。
王大娘兩個兒子都不在京城,劉瞎眼便放下送貨計劃,帶王大娘去社區醫院。
經檢查,王大娘只是普通風寒,并無大礙。醫生開了藥,叮囑她在家靜養,劉瞎眼又將王大娘送回大雜院。
剛準備回屋,劉瞎眼就看到兩個身穿中山裝的男人走來。
他頓感不妙,轉身想走。這時,身后傳來聲音:“這位同志,你是劉瞎眼吧?我是街道辦的小陳,怎么,不認識我了?”
劉瞎眼停下腳步,上下打量對方,認出是負責這個大雜院的街道辦干事:“哎喲,陳干事,您知道我眼睛不好,剛才沒認出來,實在對不住,您可別見怪!”劉瞎眼和小陳說話時,眼睛卻一直盯著另一個穿中山裝的人。
小陳指了指那人:“這位是供銷社倉庫的領導,倉庫缺臨時工。
你經常運東西,力氣大,正適合這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