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李學武代表紅星鋼鐵集團會見了京城工業和新京一廠的負責人,就職工安排進行了深切討論。
他也是應李懷德和管委會的要求,向京城工業和新京一廠提出至少接收兩萬五千人的準備。
紅星鋼鐵集團不是養不起這些人,而是沒有崗位可供他們挑選了。
從9月15日開始,陸陸續續提交上來的報名表顯示,很有一部分職工是不愿意離開京城去鋼城工作的。
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有的人能接受隨著工廠一起去鋼城,那他們就去爭鋼城軋鋼廠的崗位。
不想去鋼城的怎么辦,只能去爭集團放出來的安置崗位。
哪個單位的都有,建筑總公司和礦業總公司的最多。
很多工人不得已選擇建筑總公司和礦業總公司也不愿意去鋼城是為了什么?
建筑總公司的崗位具有流動性特點,工地很有可能不在京城。
礦業總公司就更是了,工作地點可能固定在大山里,或者礦洞里。
但這兩個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總公司在京城。
就沖這一點,很多工人感覺自己的根還在京城,而不是背井離鄉。
其實這也透露出了一種無奈,能干自己熟悉的工作,誰又愿意干體力活。
從車間工人轉到建筑工人好轉,想要轉回去可就千難萬難了。
現有的四萬名職工,按照原計劃是轉走一萬五千人給新京一廠。
現在比較原計劃足足增加了一萬人,這就是那些不愿意出京的職工。
鋼城軋鋼廠只要八千五,李學武同京城工業和新京一廠經過一上午的談判,甚至可以說鏖戰,總算把人事指標給談下來了。
兩萬五,新京一廠能接收多少算多少,剩下的由京城工業來協調。
當初紅星廠兼并亮馬河周邊16家企業的時候就說了,這16家企業的部分職工是不能轉人事關系到紅星廠的。
三年時間過去了,這些人事關系最早在工業系統掛著,后來新京一廠成立后直接劃轉過去的工人不用說,紅星鋼鐵集團幾乎一個不留,都給了新京一廠。
當時借調到其他單位的工人,沒有人事關系的也在這一次都劃走了。
李懷德在人事會議上講的明白,不要講人才難求,等職業技術學院開張,優秀的人才會源源不斷向集團供給。
這些培養出來的骨干各科室、各車間需要,可新京一廠也需要。
所以該是人家的就必須還給人家,比如說綜合管理部副經理白常山,他就是新京一廠的組織關系。
紅星鋼鐵集團清空借調關系,他也隨著那部分工人去往新京一廠工作。
是要充實和支持新京一廠的建設,也是清空集團的崗位,給部分職工騰位置。
京城工業和新京一廠決定多接收一萬名職工也不是白幫忙的。
首先,紅星鋼鐵集團必須保證今年的軋鋼生產計劃必須完成。
其次,紅星鋼鐵集團必須保證未來三年時間里,幫助新京一廠完善和提升產能,以達到軋鋼廠現有生產計劃指標的85%,不足的部分需要鋼城軋鋼廠做補充支援。
然后,紅星鋼鐵集團需要保證本次調轉的兩萬五千名職工享受集團基本福利待遇直到年底。
最后,紅星鋼鐵集團需要同新京一廠簽署框架合作協議,提供優質鋼材,提供三產工業發展機遇。
可以這么說,為了這一萬名不愿意調崗的工人,李學武憋著一肚子火,第一次被人家按著腦袋簽了這份讓他既無奈又心酸的協議。
沒辦法,這么多工人就愿意在京城工作,可紅星鋼鐵集團在京城的工業崗位也好,事業崗位也罷,都無法提供合適的崗位。
只能捏著鼻子讓京城工業和新京一廠趁火打劫。
當初捏在手里,沒給京城工業的最后一筆撥款也不得不交出去。
他做了這么多,那些職工就領他的情了嗎?
別鬧了,不罵他就不錯了。
聯合工業報和廣播電臺的記者要采訪他,李學武沉默著一張臉進了辦公樓,他哪有臉面接受采訪啊。
是,沒錯,那些不愿意去鋼城,想要留在京城繼續干軋鋼崗位的工人求仁得仁,不用面臨崗位雙選的壓力了。
可是,他們也失去了紅星鋼鐵集團正式職工的身份。
在東城,在亮馬河工業區,紅星鋼鐵集團正式職工的身份有多值錢,只有這些正式職工才深有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