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收入情況
很快,商會回來的日子到了。
這一年商會發展的很快,不僅將商品銷售到了維也納,而且通過海路向克里米亞、君士坦丁堡以及波蘭立陶宛等地出售商品。這也讓熱那亞和威尼斯不得不默認他們的地位,誰讓他們出售的東西讓這兩個海貿大國都沒有進貨渠道。
“大人,除去成本和稅收,今年商會一共是賺取了26萬杜卡特。”
商會的領頭人盧卡匯報著成果,根據彼得的規定。他們每半年匯報一次,并且同各個地區的頭目進行情報交流,從而決定出利潤最大的商品出售。
一般來說,有領主撐腰的商會發展最快。這個商會也不例外,不僅有多布羅加領主的支持,還拿到了米爾恰大公的特許狀,允許他們前往波蘭、立陶宛,還有羅斯各個公國行商。
商會出口的商品種類其實也不多,糧食、食鹽、蜂蜜、蜂蠟、還有一些其他物品。而進口包括鐵、武器、奢侈品等價值高的商品。而在米爾恰的統治下,瓦拉幾亞本土的礦產也開始開發,硫磺、鐵等礦產開始進行開采。而不少波雅爾貴族看到了這個商會巨大利益,紛紛和他們進行合作。
此時的商會是巴爾干發展最快的商貿組織,他在瓦拉幾亞擁有30家商站和20多個商隊,這些商隊往返于匈牙利、波蘭、保加利亞等國,最遠到達了維也納。他們以多布羅加的糧食食鹽貿易為立足點,很快成為瓦拉幾亞一股重要經濟力量。
“好,今年各位都辛苦了。明年再接再厲”
作為幕后老板,彼得也要說幾句鼓舞人心的話。并且也下達了最新的指令,包括放貸、擴大貿易、刺探情報以及引導人們來到瓦拉幾亞。可見這個組織的任務之重。
在商會的運作下,第一家放貸機構就在康斯坦察建立了起來,資本金為10000杜卡特。
這個放貸機構派人進行宣傳,因為放貸在基督教中被認為是罪惡,所以不能大張旗鼓,只能悄悄進行。但對于廣大農民,他們就希望今年的收成能夠好一點。
商會的利潤中,一部分是通過稅收交給老爹米爾恰大公,剩下的是通過分紅來進行分配。因為彼得也是這個商會的股東,因此有權獲得最多的一份。而因此,彼得可以拿到將近22萬金幣的利潤。
至于彼得名下的產出則五花八門,糧食、水果、葡萄酒、食鹽。特別是食鹽,因為質量好,產品甚至遠銷到諾夫哥羅德和條頓騎士團國。價格也是水漲船高。有不少波蘭立陶宛的商人來到康斯坦察,就是為了能獲得一些精鹽。在歐洲,大部分民眾都會用鹽來腌制肉類以延長保質期,加上鹽是必須的調味品,所以使用量非常大。在這一項目上彼得也是獲利不少。
接著就是多布羅加的稅收了,因為彼得宣布新移民三年不征稅,所以主要是工商業稅和關稅。這些占比非常小,不值一提。
而且,多布羅加還有一個比法國還要進步的情況貴族竟然要交稅,就連彼得的產業,也要交稅。
哈哈哈哈哈哈,怎么樣,沒想到吧貴族竟然要交稅,要交稅。
其實羅馬帝國分裂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貴族都是要交稅的。東羅馬帝國在這方面要比西羅馬帝國嚴格,它不像西帝國那樣凡貴族土地的都可以享受豁免,而只是減少租稅。
說到免稅權,就不得不提歐洲的另一個國家英國了。中世紀英國貴族的財政特權主要是財政豁免權、私人征稅權、估稅和批準征稅的權利。在這方面,與歐洲大陸不同的是,英國貴族并不享有免稅權。不過因為當時稅收體制還不健全,貴族們往往通過各種手段達到避稅、逃稅的目的,不過這也導致了貴族與國王之間長期在稅收問題上的斗爭,而批準稅收的權利就是國王妥協后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