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地區中,保加利亞和多布羅加是產糧最多的地方。而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因為處于半開發的狀態,所以產出較弱。
免除農業稅是自耕農的福音,包括以前淪為農奴和佃農的農民。彼得在索菲亞大教堂前頒布了告保加利亞人書,宣布即日起,為奧斯曼效力的領主和士兵土地上的農民獲得自由。并且會獲得一塊自己的土地。
宣言一出,迅速獲得了大片農民的忠心。這么做就是為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他們會以最大的努力來回報國家。
重農業又重工商,人口又不足,這不是搶人嗎但當地的情況是比較落后的,農業是大頭,工商業微乎其微。所以由政府推動工商業發展,這是為了擴大財政和催生市民階層。
而農業也沒有落下,畢竟農業是萬業之本。擴大自耕農的比例和維持與貴族之間的平衡最為重要。
彼得簽署了好幾項法令,減免農民的負擔,將徭役并入到賦稅中,開設農民集市,簡化稅收部門等。
大部分保加利亞人生活在村莊里。大部分村莊非常小,只有120200左右居民,大一點的村莊極少。這些村莊零星分布也給統計工作造成了困難。
以索菲亞為中心,軍團士兵們都獲得了大小不一的土地。他們要么自己耕種,要么租給別人耕種,并且還使用鐵器農具,大大提高了效率。
“在這里修建一些水渠,另外還要有幾個磨坊。”
彼得在索菲亞的建筑工地上指揮,忙忙碌碌的工人則開始建設這些東西。
“大人,目前各地馬上進行收獲季節,由于今年與奧斯曼的對戰,收成恐怕不會太好看。”
“沒關系,讓他們填飽肚子才是最重要的。”
彼得拿出自己的私房錢來建設軍事經濟工程,他認為這片土地上的人都是他的孩子,如果沒有他這位父親的指導,生活都生活不好。
一些貴族和彼得帶來的士兵采取多布羅加的模式耕種,并且還從康斯坦察進口了大量肥料,這讓保加利亞人直呼看不懂。
而且為了保護農民,彼得領導的商務部門正式下令對糧食出口采取配額處理。每年只許出口一定數量的糧食,滿了后就不準出口。同時對糧食出口征收高關稅。
同時在多布羅加,彼得開始試行糧食法令。彼得拿出兩萬金幣放在政府中,政府會在大豐收年的時候以平價的價格來收購農民的余糧,借此防止商人以低價來傷害農民,讓農民入不敷出。而當災年的時候,政府就會以平價來出售儲備糧,這樣百姓就能以最低的價格在災年購買到所需的救命糧,于是商人也就不能從中謀利,百姓也就不會因此受損。其目的就是防止“谷賤傷農,谷貴傷民”。
雖然法令沒有明確的說到這個政策是為了充實財政收入,但在實際的操作中它還是為彼得獲得了巨額的財富。想想看,畢竟國家是在豐收年的時候收購余糧的,而糧食多了,那么市場的平均價格自然就會低。但是如果到了災荒年的時候,政府即使是以低于市價拋售糧食,但是肯定也要比豐收年收購的價格要高得多,你說就這樣一來一回,他從中獲得的利潤能不多嗎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