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大公的信。”
等使者走后,彼得收到了米爾恰的信件,上面寫著與奧斯曼簽訂了和約,接下來應該是塞爾維亞了。
彼得必須要想到吞并塞爾維亞的連鎖反應,匈牙利和波蘭會不會進攻,西方會不會看瓦拉幾亞一家獨大,奧斯曼會不會趁著立足未穩時卷土重來。
不過,簽訂阿德里安條約中奧斯曼也將馬其頓和科索沃給割讓了,這就給了瓦拉幾亞一個借口,拿回屬于自己的成果。
“現在塞爾維亞的軍隊到了哪里”
“目前在克魯舍瓦茨,準備向普里什蒂納出發。”
“命令在尼什的軍隊出動,搶先一步占領馬其頓。另外馬上給大公回信,盡快前往科索沃,越快越好。”
整個巴爾干半島又開始攪動,奧斯曼留下的巨大權力真空讓各國眼饞,但最后拿到大頭的還是塞爾維亞和瓦拉幾亞。
米爾恰在處理好南部的事情后,馬不停蹄的趕往尼什,他的軍隊就是瓦拉幾亞最大的底氣。
塞爾維亞也是將全部的軍隊拿了出來,塞爾維亞騎兵為先鋒,步兵為后盾繼續占領城市。現在就是看誰快了。
分割線
雖說科索沃和馬其頓還沒有正式成為瓦拉幾亞的土地,但根據條約和法理,這里已經是瓦拉幾亞的了。
因此從尼什出發的阿德里安帶領騎兵快速到達科索沃的重要城市普里什蒂納時,將與奧斯曼簽訂了阿德里安條約的消息告訴了城中剩下的奧斯曼守軍。守軍毫無斗志,只得開門投降。
有時候速度才是王道,誰先占領就是誰的。只要他們能在這里堅守一個月的時間,大公就會帶領軍隊前來支援。
而為了爭取民心,彼得廢除了嚴苛的斯蒂芬杜尚法典,取而代之的是瓦拉幾亞法典。給予一些農民和農奴自由地位,同時拉攏當地的一些家族,只要他們不主張自己的政治權利,經濟就可以給他們當下松。
而彼得也是將印刷術發揮到了極致,他將條約印發了2300份,派了幾百人在全國大肆宣傳,這是準備在輿論上壓倒塞爾維亞。而那些商人更是將條約消息傳回自己的國家,而那些塞爾維亞君主可沒有這樣的想法。
匈牙利和波蘭派出更多的使者和禮物走訪瓦拉幾亞,羅馬教廷也破天荒的派來第二次使者,教皇提出組建十字軍的建議不出意外的被拒絕。
威尼斯和熱那亞慷慨的向瓦拉幾亞提出貸款,最高達30萬金幣。還說只要他愿意拿出一些土地,金幣馬上就到,好,很有巧取豪奪的精神。
彼得表示不需要,瓦拉幾亞的財政目前還是很健康的。而根據大公的說法,這次戰爭的戰利品足足價值700萬銀列伊。因此財政不用擔心。
有人會說這不合理,太高了。但如果將清真寺、突厥移民和二五仔的財產充到一起,就不算多了。而且這些也不全是貨幣,相當一部分是奢侈品、不動產這些,變賣還得需要時間。
而米爾恰又將新征服土地上的基督教游擊隊和雇傭軍進行收編,瓦拉幾亞軍隊越來越大,但雇傭兵的加入也讓軍隊成分越來越復雜。但好在他們都是信東正教的,宗教是維持他們紀律的最后一道保險。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