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三條就是他們討論的結果,東正教世界達成了史無前例的團結。
而當布庫爾耶什蒂會議的結果傳到羅馬時,教宗格里高利十二世非常生氣,他宣稱要組建十字軍攻打那些異端。不少諸侯都有興趣參加,但和阿維尼翁教廷的爭斗也不能落下,這就犯了愁。一旦失敗,羅馬的威望肯定下降,到時候阿維尼翁取代羅馬還不是分分鐘的事。
此時在東正教國家中,瓦拉幾亞毫無疑問是中堅力量。教會只能仰仗他的力量來實現復興,自然也會對他們做的事情大開綠燈。比如允許安德烈會在亞歷山大、安條克和耶路撒冷傳教,對新月教的圣戰獲得的土地都歸瓦拉幾亞。眼下離得最近的新月教國家就是奧斯曼,獲得他的土地就意味著瓦拉幾亞可以變身成一個地緣遼闊的大國,前提是他能夠吞并奧斯曼的土地。
會議的成功讓瓦拉幾亞可以召集一支人數眾多且狂熱的民眾十字軍,同時也為自己后面擴張打下了宗教基礎。
還有一個大公會議沒有宣布的共識,那就是不承認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頭銜,只承認德意志國王的頭銜。
神圣羅馬皇帝的標準封號為“羅馬皇帝奧古斯都”或“至尊的羅馬皇帝”。查理曼在800年加冕時,他的頭銜是“上帝加冕的最尊貴奧古斯都,偉大和平的皇帝,羅馬帝國統治者卡爾”,當中包含了“神圣”和“羅馬”兩個元素。“神圣”一詞從未在正式文件的皇帝頭銜中出現,而“羅馬”一詞反映了“皇權過渡”。
962年,捕鳥者亨利的兒子奧托大帝,將德意志王國與意大利王國合并為神圣羅馬帝國,加冕成為“羅馬人的皇帝”,但是他仍然持有“法蘭克人的國王”的正式頭銜。
1073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登基,隨后頒布了著名的教皇訓令,該訓令的宗旨是教皇永無謬誤,其中“他可以罷免皇帝”一條使得世俗與宗教權力的界限被打破,加劇了教皇與神圣羅馬皇帝兼德意志國王亨利四世的矛盾。在這場神權與皇權的斗爭中,教皇首次在文件上,稱呼對方為“德意志人的國王”。強調對方只是阿爾卑斯山北面的統治者。而亨利四世為了反擊教皇,正式采用新的國王頭銜該新頭銜初次出現在亨利二世時期,效仿皇帝頭銜,稱之為“羅馬人的國王”,強調自己統治羅馬的合法性,宣告自己不僅僅是德國的君主,更是全帝國的統治者。隨著教權與皇權斗爭的落幕,“德意志人的國王”這個頭銜沒人提了,“法蘭克人的國王”已被廢黜,取代而之的,“羅馬人的國王”成為了正式頭銜。
現在,東正教會不承認神羅皇帝頭銜,也不承認羅馬人的國王頭銜,倒是自己創造出一個頭銜來,不難想象其中的意味。
隨著大公會議的結束,東正教徒開始走向聯合,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他們將爆發出難以想象的能量。
在會議期間,一位來自布拉格的使者與大公會了面,他說自己是波西米亞國王文策爾派來的,準備商量一下波西米亞和瓦拉幾亞之間的貿易條例。
這是神羅境內地位最高的統治者與瓦拉幾亞進行外交聯系。米爾恰也非常重視,他也不喜歡西吉斯蒙德,如果能讓自己人或者對瓦拉幾亞友好的人上臺就行了。可惜他不是選帝侯,左右不了神羅政局。
不過,神羅的分散性讓大公看到滲透的機會,除了七大選帝侯,還有大量的公國、伯國、自由市、主教區,在北意大利地區的米蘭公國和城市共和國,北部的波美拉尼亞公國、漢薩同盟都是神羅皇帝的障礙,瓦拉幾亞可以和他們進行合作。現在波西米亞又找上來,那對神羅國內的滲透可就更加順利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