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爾干,瓦拉幾亞和摩里亞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不管是貿易、交通還是文化,都是共同發展的。狄奧多爾見擴張已經是極限了,也就開始鼓勵文化發展。
雅典成為了新的文化中心,他們借著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來反對西方天主教的神權和禁欲主義。就連東正教也加入進來。
為了展現東正教與天主教的不同,教會利用安德烈會大肆宣傳天主教的腐敗和東正教的清廉。而且盡量減少對民眾生活的過多干擾,同時死死抱住瓦拉幾亞大公的大腿,只有這樣才不被打擊。
圣像破壞運動后,東方教會就逐漸聽命于皇帝,西方教會則在丕平的幫助下建立教皇國。12世紀,天主教會的權勢達到了極盛,教堂是城市最高的建筑、主教掌握著圣經的解釋權、教宗是上帝在人間選出來的代表。教會就像蛀蟲一樣每年從民眾身上吸取大量金錢以肥自身,盡管一些人提出改革,但都被羅馬和阿維尼翁的教宗給鎮壓下去。
正教會趁著西方兩位老頭爭權時在波西米亞和那不勒斯扎下根,并作為向西傳教的基地。并且在廣大民眾中傳播。
拉斯洛應該是第一位改信正教的西方君主,他在見識到天主教對政治的過度干預后,對安安靜靜在一旁研究神學、文學和醫學的正教會產生好感,于是私下里悄悄改信接受洗禮。他對天主教會和天主教貴族進行打擊,并且要求克羅地亞的王冠,但路易根本不搭理他,加上國內的貴族不穩,拉斯洛轉向內部,暫時不會對外戰爭。
那不勒斯的異樣讓教皇國寢食難安,教宗暗中賄賂那不勒斯的貴族,讓他們暗殺拉斯洛,畢竟留著這么個炸彈在身邊實在是不放心。特別是他取了個東正教徒后,教宗覺得這是他與瓦拉幾亞達成某種協議了,他們要打羅馬了。在這種情況下,暗殺成為了他們唯一的辦法。
在歐洲北部,波蘭正教會和波西米亞正教會開始傳播宗教。特別是在波西米亞,清廉的教會更容易受到歡迎。底層的社會民眾改信正教,反對天主教,但高層貴族則是信仰天主教,打壓正教。宗教矛盾在困擾著這個神羅第一大選帝侯。
與天主教會威望下降呈對比的是東正教會權威的加強。去年君士坦丁堡大牧首安東尼四世去世后,本應該由巴西琉斯任命牧首,但教會直接派人去布庫爾耶什蒂尋求瓦拉幾亞的意見,最終屬于東正教派的狄奧多西主教成為牧首,他也是個親瓦拉幾亞派,皇帝也是捏著鼻子認了。
大公會議后,普世牧首區重新開始建立起來。安條克、耶路撒冷和亞歷山大這三大牧首區與君堡的聯系重新建立。大有趕超天主教會的趨勢。
米爾恰也學著羅馬帝國創建頭銜,他冊封彼得為西安納托利亞公爵、士麥那伯爵,全安納托利亞的總督,這些為瓦拉幾亞擴張了法理和宣稱。
同時米爾恰將彼得任命為安納托利亞軍隊指揮官,在亞洲土地上真正實現了一言堂。同時繼續削弱波雅爾會議和地方貴族的實力,中央集權獲得強化。又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很快就會出現。
瓦拉幾亞的中央集權很大程度受羅馬帝國的影響,首先是東正教的天人合一。東正教作為基督教的一個派系,它有自身的特點,比如說,“它維護古代的、過去的正統,維護信仰的神圣性,它在保留信仰的傳統方面有它的獨到之處”;從另一個角度看,東正教有“更多神秘主義。這里更多的是神秘的、直覺的方式”。這是同羅馬的皇權統治相適應的。
其次是羅馬帝國的東方化的影響。早在東西羅馬分治和分裂之前,羅馬帝國東部的發展就已經同羅馬帝國西部的發展有著重大差異,產生這種重大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羅馬帝國東部的廣大地區原來是希臘化世界。希臘化世界除了以傳播希臘的文化為特征而外,另一個重要特征是繼承了原來東方國家的專制主義和君權至上的傳統,包括把君主神化和對君主個人崇拜的成分。
查士丁尼以后,帝國越來越東方化,這是出于鞏固皇權的需要,包括把皇權神化,使宮廷儀式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以及使皇權高于一切等等。基輔羅斯公國、瓦拉幾亞大公國和莫斯科公國在接受東正教的同時也接受了羅馬帝國的東方化因素。可以說瓦拉幾亞就是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和拯救者。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