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現在的烏克蘭地區,在立陶宛大公國眼里,那就是貧窮的邊區。但諷刺的是這個貧窮的邊區,是立陶宛大公國最溫暖,同時土地也是最肥沃的地方。
因為土地太肥沃了,加上有第聶伯河等河流,所以,烏克蘭這片地區,依然養活了兩三百萬烏克蘭人。所謂的哥薩克,其實只是烏克蘭人中比較剽悍的少數群體而已。大部分烏克蘭人,則是普通的牧民,少數在大河邊從事農業。
但是巴特蘭家族統治后,一切變得不一樣了,皇帝不在和他們這些貴族分享權力,而是依靠官吏和自己信任的貴族,他們的政治權力少了。
至于新瓦拉幾亞,彼得將沿海地區劃入直轄,內陸地區設立烏克蘭公爵領,這樣能最大減少治理成本。烏克蘭在斯拉夫語中是邊境的意思
至于公爵人選,彼得想將弟弟米哈伊推上去。他不是喜歡冒險嗎,就讓他去吧,而且他也可以擴張邊境,只要別惹什么麻煩。
就在羅馬改朝換代的時候,北方的局勢已經大體平穩。立陶宛的維陶塔斯帶領拼湊起來的軍隊南下,但還是晚了一步,哥薩克已經進入基輔。他們只能在北部地區構筑防線,而東邊的莫斯科有不安定起來,立陶宛兩面受敵,只能和哥薩克議和。
教會充當地方與中央的膠水和各個階層的潤滑劑,同時也是擴張的先鋒,秉承著傳播宗教的使命,向各個方向擴張,他們聽命于皇帝,皇帝也給他們優厚的回報。
下層民眾討論新王朝,上層的那些貴族也在討論,特別是老貴族,因為他們的利益受到了一些損失。
不僅如此,由于他們比之前的一些貴族還要保守,以土地為主要收入,在工商業上比不過羅馬尼亞的其他貴族,經濟實力迅速下滑。
但烏克蘭地區的農業,一般集中在北部地區。因為,南邊的農莊很容易遭到游牧民族的洗劫。
因此,現在的烏克蘭地區,只有北部才有較為穩定的農業區。比如基輔,因為處于烏克蘭北部,當地較為安全,所以也發展了農業。而南部地區在克里米亞汗國的威脅下,土地基本拋荒。要么,就是有些哥薩克村落在放牧。
同樣曾屬于烏克蘭地區,同樣是黑土地,但因為利沃夫地區受到波蘭騎士的保護,且處于烏克蘭地區的西北方,基本不受韃靼人的襲擾。所以,當地農業才發展了起來。
而那些南部的哥薩克和普通烏克蘭人之所以選擇放牧,就是怕游牧民族,尤其是韃靼人來洗劫他們。道理很簡單你看,我們也是放牧的窮比,平時也吃的奶酪,沒啥油水可搶東方的好漢們,就別來搶咱們這些同樣窮比的牧民了吧還別說,那些游牧民族真心對同是牧民的村落沒啥興趣。最多,去搶點人口
現在有羅馬尼亞撐腰,烏克蘭公爵可以借助君士坦丁堡的力量同化整個烏克蘭地區的民眾。要知道當初立陶宛大公國皈依天主教,德意志傳教士功不可沒。
既然如此,羅馬尼亞也不能落下,政府要出資在烏克蘭修建一批教會學校,專門教烏克蘭人的孩子羅馬尼亞語,最終將烏克蘭人羅馬化。
一旦烏克蘭人都習慣了講羅馬尼亞語,那么,他們就會徹底羅馬化,融入羅馬尼亞帝國當中。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