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好說歹說給了點錢,這事就過去了,接下來怎么做就看親家的了。處理了外交后,接著是內政問題。君士坦丁堡收到一份234人共同簽名的請愿書,希望帝國能攻打馬穆魯克,打通去東方的商路。
三艘載著東方貨物的商船來到君士坦丁堡后引起轟動,沒想到在歐洲珍貴的香料在埃及則隨處可見。如果能去埃及做生意,不出三年就能暴富。
不過去埃及做生意得忍受較高的稅收和貴族的敲詐,而且海上天氣變化不斷,萬一翻船就得不償失了。這讓一些商人打了退堂鼓,他們擔心的是天氣,而另一些人覺得天氣是不可控制的,但是稅收是可以控制的,只要把埃及吞并就可以了。于是就有了這份請愿書。
“真是天真,帝國要是有這實力三年前就滅了奧斯曼了。”
“就是,他們哪里知道帝國的財政已經是極限了。還在一個勁說開疆擴土。不怕到時候守不住嗎”
官員從現實的角度出發,目前羅馬的軍隊還在進行擴建,安納托利亞的領土需要長時間的治理,現在還不是收復埃及的時候。
而且,他們也太心急了。現在才剛剛進入安納托利亞,敘利亞都沒到手呢就想著埃及,皇帝陛下又不是奧勒良,沒有五年統一的本事。
目前羅馬在安納托利亞主要是采取逐漸推進的政策,通過香腸戰術逐漸蠶食、壓迫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間,利用宗教和其他東西改造游牧民。這是羅馬必須要做的事。
君士坦丁堡牧首重新設立尼西亞大主教職位,意味著正教會開始在安納托利亞攻城掠地。同時還開始與埃及的科普特教會進行接觸,不求共融,但求共同合作。
科普特教會是埃及最大的基督教團體,雖然分裂已經有1000多年,但和其他教會不同,科普特正教會接受三位一體教義,同樣將亞流派、聶斯托留派等視為異端。這至少表明教會還是可以進行對話的。于是君士坦丁堡牧首安東尼派人去給科普特教會牧首瑪竇送信,提出合作。
對于東正教,米爾恰借著教會統一運動的發展頒布宗教統一法令。規定君士坦丁堡牧首是東正教最高領袖,只能從各地牧首中由皇帝選出,教會必須向皇帝效忠。
為了理論依據,羅馬尼亞牧首卡羅爾直接借著西方天主教的雙劍論寫出了另一個故事上帝有兩把劍,一把代表精神世界,一把代表世俗世界,皇帝接過世俗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劍,轉而將精神世界的劍交給牧首保管。這就是另一版本的雙劍論,意思是牧首忠于巴西琉斯,不像西邊的叛徒搞了個不倫不類的東西,還天天美食美女金幣的,真不怕掏空身子,一個個幾十歲了還來這樣。
而且經過確認,羅馬尼亞牧首獲得在克羅地亞和波斯尼亞地區設立主教的權力,其權勢很快成為僅次于君士坦丁堡的教會,同時也是十字軍的最大支持者,他們都在期待著五大牧首區的正式光復,到那時,正教會就會壓過羅馬異端,成為上帝最忠誠的臣子。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