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雞不同,肉太少吃不著,賣也賣不出價。
“雛雞那個更難買吧”幾人你看我我看你,眼下孵化的手段有限,大部分時候都得靠母雞抱窩,還不等販子上門收,恐怕就被四鄰八舍給預定了。
“嘿,郵電學院科研班正在搞孵化器,因為過來參加勞動,稍微中斷幾天,重新撿起來也不麻煩,成功的希望非常大。如果用孵化器的話,能同時孵化上百只。二十來天就能出一窩,到時候每家三只雛雞,總有一只能是母雞。”唐植桐捎帶手的推銷著孵化器。
“還有這種發明”有的領導很驚訝。
“為什么是三只既然有條件,可以多養幾只嘛。”有的領導敏銳的抓住了唐植桐話里的界定詞,眼下到處缺雞蛋,商業局那邊都被雞蛋愁白了頭,恨不能
“現在著手開始重啟孵化器研制工作,最快6月下旬就能孵化出第一批雛雞。
雛雞差不多養半年才會下蛋,雞也是要吃糧食的,養多了社員負擔重。
三只剛剛好,從概率上能保證最少有一只母雞,公雞可以給社員增加一道年菜。”
唐植桐快速轉動大腦,給養三只雞找理由。
話當然是撿好聽的說,什么年菜都是虛的,即便養大,社員也是想著去集市上換錢,大家伙對此心照不宣。
至于養三只的真正原因,是防止若干年后被翻舊賬,畢竟多年以后會有人跳出來割尾巴。
“小唐這個辦法好,可操作性還是很強的。”
“可以跟幫扶學生結合起來,我在這里表個態,我可以幫扶個學生。”
……
孵化小雞不了幾個錢,單拎出來說顯得有些上不了臺面,但有對學生的幫扶在,就成了對這邊生產隊的全方位扶持。
唐植桐樂呵呵的聽著,無論討論的內容如何,結果都是對社員有益的。
待事情敲定后,唐植桐把施正則和畢彬喊過來,讓市局跟他們對接孵化器的事情,自己不再插手。
施正則和畢彬很高興,沒成想還沒畢業,利用業余時間搞的兩個發明已經進入了試用階段,這是群眾對他們努力成果的認可!
做好事總能讓人心情愉悅,今兒的臨時會議開的很成功。
至于雞蛋的來源嘛,唐植桐沒吭聲,在這種明面的事情上,還是蘇慶祥找后勤部門協調來的光明正大。
事有輕重緩急,科研班的同學得了尚方寶劍,明兒跟著往這邊送物資的卡車一塊回城,抓緊時間將孵化器研制完成,蘇慶祥則琢摸著如何協調雞蛋。
唐植桐更悠閑,喝口水,背著五六半去麥場值勤。
去的路上,唐植桐又想到了那位相機里沒有膠卷的記者,若是他識相的話,今晚的臨時會議將是一個多好的素材啊,不過人家一心想干票大的,也未必能看上這點新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