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說要以‘豐收’為題材,結合這次勞動寫一篇作文。”鳳珍愁眉苦臉的說道。
“正犯愁呢,鳳珍不知道按照實際看到的寫,還是說假話。”小王同學放下丈夫帶回來的知了猴,在旁邊補充道。
“這不沖突,模棱兩可的寫唄。”槍彈分離后,唐植桐將五六半豎在墻邊,打算一會帶到廂房。
“你也是去農場見識過真實情況的,快跟鳳珍說說。”小王同學笑著催促道,其實這活她也能干,只不過當著婆婆的面教小姑子撒謊,總感覺有些不合適。
“開頭寫你們在得知下鄉勞動后有多激動,然后到了以后看到了麥浪千里,稍微描寫一下景色有多么讓人賞心悅目,仿佛看到了豐收。
然后寫勞動場景唄,寫社員干活多辛苦,寫寫汗水、笑臉、喜悅,突出一下老人、孩子在勞動中的表現。
再寫一下你們勞動起來的切身體會,這回是打地鋪睡吧以第一人稱凸顯麥收過程又苦又累,響應一下作文的開頭,同時還能襯托出社員的吃苦耐勞。”唐植桐一邊在腦海中構思,一邊給妹妹出主意。
“豐收呢不提嗎”鳳珍以為作文到此結束,追問道。
“別急嘛,你們在生產隊干什么活撿麥穗”
“沒,生產隊讓我們往麥田運麥捆來著。”鳳芝搖搖頭,這一點跟出發前老師講的不一樣。
“那就順著寫運麥捆路上的見聞,寫收工了,還沒竹筐高的小社員依舊在田里撿麥穗,在最后一次去麥場的路上,小社員如何驅趕身后偷食麥粒的家禽,突出一個顆粒歸公。”
“你幫著小社員將麥穗運到麥場,看著麥場上那一堆堆的麥子,有感而發,升華一下主題,就說豐收離不開小社員對集體財產的維護,主打一個集腋成裘、積沙成丘、積水成河、積少成多,最后號召一下珍惜糧食,齊活。”
“做人不要太老實,容易吃虧,得學會有技術的避重就輕。”唐植桐幫著妹妹構思完,還不忘囑咐一句。
真正優秀的作文是很少的,尤其是“墳頭上的草青了又黃,黃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樣,一年年總也斷不了”這種以真摯感情打動人心的作文。
在學生階段絕大部分作文都是為了讓閱卷老師給打個高分,而學生又恰恰處于見識有限的年齡段,想謀求高分差不多就跟胡編亂造掛了鉤。
這種模式并不好,但又有什么辦法呢
“好!我這就去寫!”鳳珍聽完哥哥給梳理的脈絡,頓時思如泉涌,立馬回到桌子旁掏出了作文本和鋼筆,打算奮筆疾書。
“桉子,明兒端午,糧店今年沒有糯米,吃不成粽子了。”見兒子說完正事,張桂芳在旁邊插了一句話,去年的時候兒子還張羅著做粽子,今年沒了糯米,想張羅也張羅不起來了。
“沒事,媽。沒有粽子咱就不吃,把知了猴炒炒,吃個知了猴就權當紀念屈原了。”北方不產糯米,所以唐植桐空間里并沒有存貨,再加上他對粽子沒啥執念,對此倒是看的很淡。
只是剛給妹妹講完如何寫“豐收”,自個家里卻因為供應問題在端午節吃不上粽子,多少有些反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