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
朝拜過后,陳總管大聲道“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按照規矩,一般朝中大小事情,都是上奏到六部,然后到內閣讓閣老們總和、批閱,最后再讓皇帝或者太上皇朱批。
所以早朝上一般都是討論一些前些時日未決之事,要是有其他人未奏直接在朝堂上報,那就是不講規矩。
這種不講規矩之事,很大可能一般都互相攻訐。
這天下雖大,但掌控權力的高位就那么多,那些人不下去,其他人怎么上來
若不是因為此,歷朝歷代,哪里來的那么多黨爭。
權力動人心啊。
片刻后,忠順王站出來“稟報陛下,兩淮鹽運使林如海,治鹽完成,為朝廷一年新增稅收五百余萬兩,有大功。
以小王來看,林大人于財務管理分撥上,才能超群,可提拔為戶部尚書,管理天下財政。”
慶帝點點頭。
聽到這話,有些人急了。戶部尚書乃正二品大員,掌著百官,乃至于地方、軍隊所有人的錢袋子。如此職位若是交給人,那他們還有什么優勢
北靜王連忙出列“稟王兄,戶部王尚書年紀雖大,但老當益壯,主持戶部這些年,勞苦功高,且沒有半點錯漏之處。直接罷黜于情于理都是不合。
而且林大人的兩淮鹽運總使一職,每年為朝廷財政大量錢銀,貿然調離,新任總使若是處置不當,豈不是我朝廷損失”
“哼,你這說的什么話合著干得好,就讓他一直干是吧
如今圣天子在朝,有過必罰,有功必賞,你如此作為豈不是讓能者蒙塵,庸者居上
北靜王,你是何居心”忠順王不滿道。
北靜王笑道“忠順王爺,我北靜王府與國同修,論對天下,對朝廷的忠貞和關心,絕對不在你之下。
我的意思是,這林如海大人既然在辦實事上能力突出,為天下計,為百姓計,為何不讓他牧守一方。如此一來,其去的其所,也能建功立業
而讓他到戶部來,因為不熟流程業務,不但可能導致我朝財政受損,另一個還可能蹉跎歲月。”
“是啊,”立即有大臣出來附和。
在北靜王一系人的眼里,你林如海不管去哪里都行,反正別來京都。
太上皇已經八十余歲的年紀,雖然前幾天還能出來走動,但明眼人地看出來,每一天都可能是他殯天的日子。
所以他們必須要保證京都有足夠的人手,而當今的人都不在才行。
最關鍵的是那賈敏,雖然戰績大可能是以訛傳訛,但盛名之下無虛士,一手高強武藝肯定是有的。
關鍵時刻,武力才能爭取到說話的權利。
討論一會,見百官態度堅決,忠順王最終退一步“那便提拔為兩淮總督好了。”
聽到兩淮總督這個職位,大家都愣了下。
總督,乃封疆大吏,官居從一品,總管一地軍民政務,可以說是位高權重。
而且如此職位,平常地方也不會設用,除非當地有叛軍或者治安混亂,才會提拔一人為總督。
這樣所有事情一言而決,才能快速平亂。一般的都有兩江總督,湖廣總督,陜甘總督。
這兩淮乃魚米之鄉,不管是再亂再苦,當地人總有一口吃的,根本不會有叛亂,哪里需要設置總督。
關鍵是林如海在兩淮本就聲勢浩大,從者云集,再加個總督,那天下財政的十之八九不是都在慶帝手上了
吏部尚書出列大聲道“陛下,兩淮設置總督,于情于理都不合。而且,按制,林大人如此高位,本不應當繼續留在兩淮。下官以為兩廣總督很是合適。”
聽到這話,不少官員都是點頭,甚至有官員直接站出來。
“微臣附議。”
這林如海簡在帝心,看今天的情況提拔是必須的,但具體往哪里派就很重要。
而古來已有的規矩,就是不能讓一個人一直在一個地方執掌大權。這樣當地上下官員都是他提拔任命的。關鍵時刻,那些人聽的是皇命,還是那人的命令
而兩廣山高林密,部族眾多,毒蟲瘴氣,根本不適合大軍開拔。
再加上當地部族意識強,族長的意志甚至凌駕于皇權之上,走私、斗毆、殺官都是常用的事。
將林如海派到那里去,能解決問題最好。若是事成剛好摘桃子,若不能解決問題,甚至死在那更是再好不過。
這太上皇到底什么時候駕崩啊,他們已經等了一年又一年了已經八十余歲,怎么還能活,甚至還能站起來走。
“行,那就兩廣總督吧。”慶帝直接決斷。
北靜王一系都是一愣,今天怎么這么好說話了
難道這兩廣之地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那破地方除了靠海能打點魚,還能做什么
“吾皇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