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婕妤在宮里可是出了名的和善,怎么會招惹到麗妃呢”
“大概是為了位分吧,如果不是麗妃橫插一腳,李婕妤是最有機會問鼎妃位之人。”
很快,這些只在宮人之間流傳的謠言,漸漸被后宮里的不少主子所知。
嬪妃們紛紛搖頭“還敢用流言蜚語這招,可當真是不長記性。”
流言蜚語這種手段,從前可謂是無往不利,甚至能活活逼死人,但如今卻基本沒啥效果了。
原本皇宮漏的像篩子一樣,但凡有點風吹草動,宮外的人都能很快知曉。這種情況貌似已是司空見慣,所有人都習以為常,就連皇帝自己都習慣了。
直到麗妃橫空出世,一切就都發生了改變。
半個月前,有御史參奏麗妃,稱其狐媚惑主,專擅后宮,奢靡無度,致使六宮失和,甚至還讓教坊司的樂伎舞姬在長樂宮淫歌艷舞,簡直有傷風化
那御史理直氣壯的指責皇帝不該獨寵,應當雨露均沾,及時綿延后嗣,以保社稷穩固。
可惜皇帝早已被麗妃迷惑了,說是麗妃的傀儡也不為過,長樂宮的艷舞算是麗妃的個人興趣,昨晚剛排練好,萬萬沒想到,第二天一早竟然就被御史捅了出來。
好在麗妃早有準備,皇帝當場就責問了那名御史“卿家是如何知曉后宮之事的”
這一問可就問出事兒來了,御史支支吾吾的說不清,只含糊其辭“京中有些上不得臺面的流言,臣聞風而奏”
但皇帝偏要尋根究底,不斷追問他“從哪聽說的”、“聽誰說的”,直把那御史問得冷汗直流。
很明顯皇帝早就知道宮里和宮外互通有無,經常傳遞消息,他這是被麗妃控制著借機發作,鐵了心要治一治這股歪風邪氣。
那名御史最終被扣上了“窺伺帝蹤”的罪名,貶為庶民。
而皇宮中也掀起了一番腥風血雨,很多宮人都被處死了,管不好自己的嘴巴,那就等著腦袋搬家吧。
前朝自然是對此事議論紛紛,有不少認為皇帝太過于小題大做,可皇帝卻說這不是小事,皇宮乃一國核心,宮中之事無論大小,皆為機密
自此之后,宮禁變得異常森嚴,宮里宮外基本斷了聯系,再也沒有出現過后宮軼聞傳遍京城的情況。
就算依舊有人向外傳消息,那也絕對不敢像從前那樣光明正大的放在明面上來說。
麗妃仍然獨霸后宮,其他人琢磨了許久,驚覺自己輸的一點都不冤。
皇帝的獨寵惹來諸妃嫉妒,她們將消息傳了出去,意圖通過前朝向皇帝施壓,狠狠打擊簡在帝心的麗妃;前朝的那些老臣也想試探試探皇帝的底線,爭取更多話語權;
雙方一拍即合,但沒想到竟被皇帝借題發揮,事后那些老臣也回過味兒來了,皇帝莫不是故意獨寵麗妃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