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公雖有些刻意的仁厚,但確有御下手段和治理之能。
他也沒有把崔舒若的功勞全攬在自己身上,對外只道是齊國公治下賢良,他的二女兒福澤深厚,得到仙人入夢,提前告知地動一事。
而且為了并州的百姓,即便是在不清楚究竟會否有地動的情況下,齊國公府的二娘子寧愿背負罵名,也要夜間擊鼓告知百姓。
因為齊國公的刻意散播,甚至有百姓認為崔舒若是天上仙子轉世。
否則為什么單單只入崔舒若的夢
民間對這等涉及神仙之談的事本就多有傳頌,關于崔舒若的來歷更是被傳的神乎其神。
還有百姓想要為崔舒若立生祠,但最后沒成。因為能立生祠的,必須功德深厚,否則受不起這份供奉,只能早亡。
并州底下的官吏不敢擅自決斷,就一層層稟到了齊國公面前。
齊國公自己也篤信鬼神,但崔舒若除了被仙人托夢一事,平素看著與尋常世家小娘子無甚差別。他也就覺得崔舒若應該命格貴重,所以能得仙人入夢,而且還能有助自己的氣運。
但立生祠
恐怕她擔不起。
因此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
不過,齊國公府附近總能瞧見百姓帶著東西悄悄前來跪拜許愿。大門有府兵守著,百姓畏懼,可齊國公府占地廣,哪處不起眼的圍墻外也能擺香和餅子。
百姓跪拜祈求的也不只是崔舒若,還有齊國公。
凡是治世能吏,往往都會得到百姓的敬仰,身故千年后,興許在某處閉塞的鎮上,還能看到香火不絕的廟宇。
齊國公或許沽名釣譽,但他治下的并州,只要不遭受天災,百姓還是安居樂業的。
可惜,天不遂人愿,地動之后,盡管有他盡心補救,收容遭災的百姓,又以自己的名義施粥救濟,還派出重兵嚴加巡邏,遏制有人趁大災行劫掠之事,并迅速控制城內的藥鋪,每日在城內發放防治疫病的湯藥,可地動后過了許久,天公仍舊不曾下雨。
沒有雨水,地里的作物便不能成活。
橫豎都是死。
原本地動就讓并州元氣大傷,若是繼續干旱下去,齊國公再擅長治理內務,再有能力,也無法以人力抗衡天地。
于是,民間開始興起一些請神的辦法。
什么請龍王,求河神,祈上天,幾乎都試過了。
并州不僅水貴,連供奉神仙的香都隨之漲價。人家是洛陽紙貴,這是并州香貴。
百姓能想的法子都想了,官場上的人自然也坐不住。以往也并非沒有先例,州志上就曾記載過,時逢大旱,刺史率眾請雨,未果,又三日不食,再請,未果,州官皆不食,終得雨。
也就是說,到了旱情嚴重時,齊國公就得自己領頭請雨,甚至餓自己幾天表示誠心。
要是換個對鬼神敬謝不敏的,興許還能堅持不祭拜上天,但齊國公不是這樣的人,還有崔舒若被仙人入夢的前情在,他怎么可能會不動心。
說不準,上天也承認他呢
齊國公藏在心底的野心,孕育著如此隱秘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