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條根根分明,筋道無比,芝麻醬醬香濃郁,包裹住了每一根面條,酸豆角脆爽,蘿卜丁和紅油香辣無比豐富口感。
廚房里,宋墨玉正在教唐惠惠怎么做這熱干面。
面條必須要先用筷子反復挑起、抖落面條,讓面條冷卻干燥。這么撣過后熱干面才能更加筋道。
“水開以后把這面下進去,切記要邊煮邊攪動,煮到七分熟的時候就可以拉出來過涼水了。”宋墨玉道。
“師父,怎樣才是七分熟”唐惠惠站在另一個灶臺前,學著宋墨玉的模樣煮面,只是她把握不了這個度。在她看來面就是要鍋里煮到熟透才行。
“這樣。夾起來是軟的,就能撈起來。”宋墨玉對這個唯一的徒弟很有耐心,“面條過完涼水后淋上一勺香油。熱干面跟普通的面不一樣,煮熟加了香油以后還要在熱水里再燙一遍。”
接著宋墨玉把熱干面要加的那些配菜放到鍋里炒了一下。
“蒜水我教過你的,把蒜末提前用開水泡著就好。芝麻醬直接拌面會很難拌開,所以芝麻醬里也要加一些香油,或者加一點點溫水化開,這樣質地會更順滑,客人們吃起來更香。最后把這些配菜、芝麻醬、醬油、鹽和面條拌在一起就好了。有的客人喜歡自己拌,所以我們可以不拌。”
唐惠惠在旁邊點頭如搗蒜“師父我記住了。”
“好。那你現在做幾碗。”宋墨玉說著把自己做的那五碗放到了出菜口。
范香蘭她們早就在出菜口等得著急了。
店里坐滿了一大半,都是進來吃這熱干面的。
還有不少人都選擇了加一文錢多一杯豆漿的套餐。
豆漿是宋墨玉找福大娘定的。
做豆漿可比做豆腐快多了,只需把豆子泡上四個時辰后焯水去除豆腥味然后用石墨磨一遍再用紗布過濾就得了。吃的時候只需要再放到鍋里煮上一小會撇去浮沫,細膩香醇的豆漿便做好了。
福大娘以前賣豆腐時也偶爾會賣豆漿,也是一文錢一碗,只是總沒有什么人買。沒想到經了宋墨玉的手,她拉過來的這些豆漿,一下成了搶手貨。
一斤黃豆差不多六文錢,只能做斤豆腐,一斤豆腐差不多能賣四個銅板。也就是說每做一斤黃豆把做的豆腐都賣出去,再扣除一些其他的成本,福大嬸還能掙個四文錢。
一斤黃豆卻能出四斤豆漿,四斤豆漿可以賣出去四十碗左右。四十文減去成本,還能掙差不多十文,抵得上不知道多少豆腐了。
福大娘別提多開心了。
她現在看整個鎮上的姑娘,沒一個比得上宋墨玉的。就宋墨玉她看得最順眼
不止自己掙錢,還帶著街坊鄰居一塊。
不是在這個街坊那里進菜,就是在那個街坊那里買油。尤其是照顧她,就認準了她家的豆腐、豆皮還有豆漿。
宋墨玉對于福大娘來說就是個神仙人物,自帶金光的大寶貝。
光喝豆漿很多人都不愛喝,可是和熱干面搭配在一塊,熱干面的咸香厚重口感會讓嗓子難免干熱,有了杯甜淡適中的豆漿,這絕對就是一種享受了。
豆漿嫩滑,雖然還是不可避免有點豆腥味,卻能很好地中和熱干面略微干澀的口感,簡直就是熱干面的絕佳伴侶。
宋墨玉在廚房里聽著客人們的反饋,心里笑了笑。其實能配熱干面的喝的還挺多的,什么蛋酒、米酒、牛奶一類都是好東西。甚至夏天的時候配個冰鎮綠豆湯也是極好的。
不過還是豆漿最便宜最實惠,還能照顧福大娘的生意,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