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沒多久,青登便看見了吉原的知名地標見返柳一顆栽種在吉原出入口附近的柳樹。
之所以有著這么個名字,是因為在吉原盡興玩樂后的客人們,在離開時常會因不舍、意猶未盡而頻頻地扭頭回望吉原的大門,幾欲轉身返回。
既然看見見返柳了那便代表著距離吉原已不遠了。
青登穿過見返柳,繼續往前走了一段路他腳下的這條通往吉原的大道,被稱為“五十間道”。
不消片刻,2座分別建在五十間道的左右兩側,鋪門相對的茶屋出現在青登的眼簾。
青登雖從沒來過吉原,但他也知道這2座茶屋的名字編笠茶屋。
吉原剛誕生時,那會兒的武士、庶民還比較內斂,普遍認為來風月場所游玩是一種很見不得光的事情。
于是,某些腦袋精明的生意人,在吉原大門外開設了在吃食服務之余,還兼職販賣斗笠的茶屋。
覺得來風月場所游玩很羞恥
不想讓相識的人看到自己出入煙花柳巷之地
那就來買張可以用于遮掩面容的斗笠吧
據說,編笠茶屋的生意一度相當火爆。
只不過,隨著拜金之風的快速盛行,以往的倫理道德逐漸崩壞,武士也好,庶民也罷,早就全都放飛自我了,不會再為出入花街柳巷而感到害臊。
會因廉恥心而繼續戴著斗笠來吉原的人雖還有,但也寥寥無幾了。
編笠茶屋就坐落在吉原大門的旁邊青登一邊心想,一邊將頭頂的斗笠稍稍抬高了一些,朝前一看。
只見前方屹立著一扇高大的、正敞開著的木制大門。
大門的兩側各掛著一盞照明用的燈籠,籠面上皆繪著一個大大的漢字門。
大門底下,數不清的男男女女穿梭如織,其中主要以男性居多。
不少手拿木棍的青年,站在大門的內外兩側。
他們的身上都穿著相同款式的深藍色羽織,羽織上繪有著不少裝飾性的花紋,衣襟的兩邊都印著2個漢字會所。
青登心想這些人應該就是專門負責管理吉原的四郎兵衛會所的官差了。
刻下正值吉原生意最旺的時間段。
因為人流眾多,為防止出現踩踏,四郎兵衛會所的官差們一邊高喊著“不要擠”、“慢慢來”,一邊耐心調度,好讓所有來客都能有序進場。
就在青登默默排隊時,為打發無聊的時間,他掃動目光,環視周圍。
不管是朝左邊看,還是往右邊看,都只能瞧見一眼望不到頭的巨大圍墻與深長壕溝。
這條壕溝約36米寬,名為“御齒黑溝”
實際上,與其稱吉原為“街區”,稱其為“城寨”反倒要更準確一些。
“城墻”、“護城河”,一應俱全儼然與城寨無異。
望著此墻此溝,青登不禁搖了搖頭。
吉原的外部設計一言以蔽之消防員來了都得自殺。
不管是圍墻還是壕溝,其營建的目的都只有一個防止游女出逃。
吉原的游女們是“終身制”的,除非贖了身,否者終其一生都不能離開吉原。
青登面前的這扇大門,是這偌大吉原唯一的一道出入口。
吉原上下那么多號人,那么大的面積,與外界連通的地方僅有這一處
可想而知若是吉原內部出現了火災或是別的什么災情,將會是怎樣的一副光景對此,二百年前的“元吉原”已然給出了答桉。
“元吉原”的建筑布局與現在的“新吉原”一模一樣,有城墻、有護城河,通往外界的城門僅有一扇。
大火來襲時,大門處不出意外地發生了擁堵。進不得進,出不得出。
在求生欲的驅使下,走投無路的游女們只能選擇徒手爬墻。
那么高的墻身,那么平滑的墻面,哪怕是身強力壯的武者也不一定能翻越,遑論靠出賣肉體過活的弱女子
到最后,成功爬出城墻的游女,寥若晨星。
然而就算是成功翻過城墻了,也并不代表著萬事大吉了因為城墻外面還有一條又寬又深又臟的護城河
是時的護城河水,已被大火炙烤得猶如沸湯。
絕大部分翻過城墻的游女,在掉入護城河后連聲慘叫都還沒來得及發出,就被活活煮死了
無數游女魂斷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