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左那子,依舊在為了尋找“失蹤”的青登而四處奔走。
白天時往返于江戶各地,晚上時則齊聚試衛館共享情報這幾乎已成左那子、總司、木下舞等人近期的日常。
為了方便行動,在外出尋找青登時,左那子都是“女武士”的打扮,即身穿一襲上白下藍的劍道服,三千青絲束成輕盈、靈動的高馬尾,腰佩防身用的脅差。
當然,在這樣的大冷天里,只穿一件單衣就出門的家伙,要么是天生不怕寒冷的異常之徒,要么就是腦袋壞掉的傻瓜左那子自然是兩者都不是。
因此,她在其劍道服下面塞入了暖和的棉衣,并在脖頸處裹上了一條她最鐘愛的藍色圍巾。
按理來說,穿得那么厚實,再出眾的身段也會被遮掩住才對。
然而只能說左那子實在是太有天賦了。
如果說身穿單衣的左那子,身材顯眼度是100。
那么改穿棉衣的左那子,身材顯眼度就是80。
只不過是從100變成80的差距。
宏偉的地方依舊宏偉,纖細的地方依舊纖細,像極了豐滿水蜜桃的地方依舊像極了豐滿水蜜桃。
從今晨始,左那子便開始搜尋江戶的郊外。
礙于生產力有限,江戶的郊外基本就是半開發地帶,甚至是未開發地帶。
腳下是晴時起灰塵、雨時變泥沼的長滿雜草的土路。
周圍是不知生長了多少年,搞不好比江戶幕府的歲數還要大的古木。
舉目望去,雖不能說是荒無人煙,但也可說是渺無人跡。
有時候走上好幾里的路,都看不見一個活人。
到處是草,到處是樹,到處是相似的景色。
雖然她本人很不想承認但左那子確實迷路了
幸而正當左那子不知該如何是好時,她碰上了一名飛腳。
飛腳大致可將其理解為江戶時代的快遞員。
就像古中國有“行夫”一樣,在日本江戶時代,也有一種專門代送信件與包裹的職業,叫做“飛腳”。
其中速度最快者,被稱之為“繼飛腳”。
所謂繼飛腳,也就是當飛腳抵達各個驛站后并不歇腳,而是更換馬匹或換人交班后馬不停蹄地離開。
不論是飛腳還是繼飛腳,最初都只為幕府獨用,直到1663年江戶幕府才承認民間飛腳,但繼飛腳依舊只辦公差。
民間的飛腳,被慣稱為“町飛腳”。
町飛腳常會在身上懸掛鈴鐺,跑起步來鈴鐺晃得叮啷響。
久而久之,鈴鐺聲便成了町飛腳的專屬特征。
人們聽見鈴鐺聲,便知是町飛腳來了。
部分藩國大名會培養自己的物流系統,這類隸屬于某藩國大名的飛腳,被稱為“大名飛腳”。
物流的基礎是交通和運輸工具。
沒有便捷的運輸工具與優良的交通建設,物流根本無從談起。
而江戶時代的日本運力基本是靠人的兩條腿以及日本本土的矮種馬;交通狀況基本是一下雨就沒法通行的土路。
可想而知,就憑江戶時代的這種運力和交通狀況,進行一次長途運輸的成本有多高。
如果是在東日本內部運送物品,因為有著連接關東、京畿與東北的“五街道”,所以成本還好一些。
但是在沒有五街道這種發達的交通系統的西日本運輸成本高得令人乍舌。
幕府的繼飛腳和藩國大名的大名飛腳,常作軍事和政治用途,故而都是不計成本和代價的,所以姑且不論。
以盈利為第一目標的町飛腳,一般設有兩種服務,一種是“普通快遞”,另一種是“特急快遞”。
前者較便宜,一般的庶民也消費得起,可缺點是速度奇慢。同樣是在大坂江戶之間跑一趟,幕府的繼飛腳只用4日,最急約為3日,而町飛腳的“普通快遞”能夠花上一個多月,乃至更久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