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能只顧著自己,而不顧大局呢”
不知是西野的執拗、油鹽不進,惹得薄井不快了,還是他適才的這一席話,使薄井感到被冒犯了。
總之,薄井的頰間浮現怒氣。
“西野夠了休得無理取鬧”
“我不想再在這個問題上與你多糾纏了”
“總之,這個話題到此結束”
“限你于今日之內把那個畜生放了,明白嗎”
說到這,薄井大概是擔心西野仍想抗命吧,他在停了一停后,補充道
“西野君,別忘記你的身份”
“你是武士,不是嗎”
“忠于上命,乃是武士的天職”
“怎么你這是想抗命嗎”
薄井的話音甫落,西野的眼角便勐地連跳數下。
難以言喻的沸騰情感,在西野體內形成漩渦。
隨著這團漩渦的逐漸擴大,西野將自然垂落的雙手攥得緊緊的,仿佛欲把自己的掌心摳出血。
然而就在這團漩渦即將膨脹至極限時,一股無形的力量照進西野的心頭。
這股無形的力量,名為“武士的忠誠心”。
在此股力量的影響下,沸騰的漩渦逐漸平息。
西野緩緩放松了攥緊的雙拳
“是我知道了”
西野垂下頭,對著自己的腳尖輕聲說。
眼見西野終于服軟,薄井“呼”地長出一口氣。
他沒有再說話,默默地與西野錯肩相過。
薄井的腳步聲漸漸遠去。
西野佇立在原地,久久不動。
直到過去好一會兒后,他才緩緩轉過身,面朝吳服橋以東,雙手撐著被漆成大紅色的橋欄。
吳服橋以東這個方向,恰好是江戶城所在的方向。
西野面無表情地望了望遠方的江戶城。
俄而,他垂低腦袋,凝睇橋下的潺潺流水,表情依舊無悲無喜。
驟然間,沒有任何預兆,西野勐地拍打橋欄。
聲音之大,嚇了周圍的路人們一跳。
在勐力拍打一次橋欄后,西野猶不解氣,又連拍了十數下,直至拍到手掌發紅才將將罷休。
“古有辛稼軒拍遍欄桿,今有西野忠息東施效顰”
自嘲的呢喃如囈語般從西野的唇齒間泄出。
忠息西野的本名。
辛稼軒,即辛棄疾。
“辛稼軒拍欄桿”算是中華文化圈里最知名的典故之一。
每一位自認為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人,都極愛化用此典。
以至于沒讀過書的粗人,在聽到辛棄疾的大名后,都總能聯想到“拍欄桿”仨字。
辛棄疾二十三歲脫離金朝,南歸宋朝,卻一直不受重用,二十六歲上美芹十論,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納。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棄疾將任東安撫司參議官。這時他已南歸八、九年了,卻投閑置散,任了一介小官。
有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賞心亭,極目遠望祖國的山川風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滿懷壯志而老大無成,于是寫下一首水龍吟詞。
在該詞中,辛棄疾留下了一句千古名句“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欄桿拍遍”的典故,便出自此詞此句。
仿佛力氣用盡了一般,西野神態頹然地倚在橋欄上。
沒人知道他此刻的所思所想。
約莫10分鐘后,他直起身子,一言不發、孤零零地走下吳服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