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村的村民,臉上都顯出震驚、茫然的表情。
這跟他們來之前想象的畫面完全不一樣
怎么可能
第一題都沒答出來
不過王家村的村民,卻從開始的緊張,一下子變得驚喜不已。
“我們這么厲害”
“我就說,我們低估了自己,高估了其他人。”
“三十多個村子合起來,第一題都被難住了,真是丟臉。”
“看來文盲村,應該給他們才對”
臺上。
王默臉上依然有著淡淡的笑容,心中卻是冷笑“是的,這才第一題。接下來的題目,你們能回答出一道題,就算你們贏。”
就好比剛才他出的題,看似簡單,然而越是簡單的題目卻越難回答。
村的說法是怎么來的
這個題目,別說羅敏了,估計許多專門研究文學的教授級人物都答不上來。
因為它的答案并沒有出現在文學教程中。
系統給他的答案,是來自于前世一位教授經過數十年的時間,走訪了華夏五千多個部落才著出來的華夏村落史一書。
此刻,他對面的羅敏似乎依然心有不甘。
她一咬牙,開口道“王默,我的第二道題便是請你告訴我,華夏的村是怎么來的”
此話一出。
眾人再次嘩然。
就連王默都眉毛一挑,認真看了羅敏一眼。
這女孩,有點智慧啊
第二題居然問出了跟他一樣的題目,看來她篤定了王家村也不知道答案。
這是想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只可惜
王默等了幾分鐘,自己這邊的智囊團再次遞上來一張紙,他打開一看,上面寫著“不知道。”
看著紙張。
王默開始了侃侃而談“在華夏,村落星羅棋布于各個地方,那村到底什么時候成為了約定俗成的概念現存典籍中,最早出現村字是在三國志中,卷十六鄭渾傳載“榆皆成藩,五果豐實。入魏郡界,村落齊整如一,民得財足用饒。”
也就是說,從西晉時期,華夏便已經出現了村的字樣。
接下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村這一詞開始被廣泛運用于郊野聚落的命名中,其后將近兩千年的時間,這種稱謂再未發生大的變化,一直沿用至今。”
羅敏原本以為,王家村是隨便問出的第一個問題來為難她。
可此刻聽到王默的答案,她整個人都愣在原地。
作為一個文學系的學生。
她也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答案。
直到王默停下來。
她才一激靈,眼里滿是不可思議。
但片刻后,羅敏問道“你們怎么證明你們的答案是正確的”
王默笑了“你不是人大文學系的學生嗎你可以打一個電話給你的老師,問問他這個答案正不正確。”
說完,王默便示意一人將羅敏的手機拿上來給了她。
羅敏一猶豫,還是撥通了一個電話。
電話里,羅敏將王默說的問題以及他的答案全都告訴了她的老師一位人大中文系的教授。
幾分鐘后。
這名教授給了她答復,說他也不敢肯定答案對不對,但他剛才翻閱了三國志,在卷十六鄭渾傳中,的確出現了村的字樣。所以對方答案正確的概率極高。
這個答復,讓羅敏心中泛起驚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