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國家可以看成四個派別”
“君、激進派、保守派、中立派。”
“古典黨派之爭,就是圍繞一個人或者是幾個人為首,攀附君權來做事。”
“美利堅的黨派和英國的黨派,不是圍繞一個人”
“而是圍繞的國家發展激進、或者保守來執掌江山社稷”
朱厚照心思一半沒有在群里面了。
因為杰斐遜這一套關于黨派的說辭,毫無疑問讓他的思維再次開闊了一番。
不過他也很快反應過來,這套說辭在他們這邊,也不是新鮮事。
儒家的中庸思想二字,其實已經說透了這一切。
不要太激進,也不要太保守,中庸即可。
此外在這個中庸思想的指導之下,大明、大宋乃至于大唐的大部分讀書人,更加趨向于保守。
唯有皇帝的身上,有激進、保守、中間這三種派別的明顯特征,皇帝自成一黨。
皇帝的意志,又能代表這一切。
皇帝激進,江山社稷發展也激進、手段也很激烈。
代表皇帝有始皇帝、漢武帝等,這兩個皇帝,絕對是典型激進代表,連帶著他們采取的政策,也無比激進,體現就是,法家是激進的
對了,還有這套說辭,早在一千多年前,漢宣帝劉病已就有準確的論述。
這是他教導如同朱允炆一樣的太子劉奭時候說過漢朝本來自有制度,單純霸道不可取、單純王道不可取,應該以霸王道雜之
顯然,他已經說透一切。
對于君主而言,無論是激進的、保守的、中立的,有用就行。
只是這套說法,最后被那些讀書人歪曲,以及用來影響君主的執政思路,后面才發展到中庸。
這里的中庸,是褒義詞。
就是霸王道雜之的集合。
但能夠霸王道雜而用之的,少之又少,漢太宗劉恒算一個,劉病已自己算一個,甚至漢明帝劉莊也算一個
另外一群昏君,比如宇文赟、漢靈帝劉宏、甚至隋煬帝楊廣,他們也是激進的代表只是由于他們太急了,甚至沒有用好手段,就導致保守派中立派等倒戈相向,遭到了反噬
而保守君主不用說了,那一大票仁宗,譬如宋仁宗趙禎、明仁宗朱高熾、甚至他爹朱佑樘,都是妥妥的保守派,甚至整個大宋,都可以算是保守派
朱厚照一時間想了很多,可用的參考也很多。
但他瞥見群里面的人已經回復完畢了,只好把這個東西暫且壓下。
這是一個巨大的議題,想要在短時間內分析個結果,得到答案顯然不明智。
當前,先聊天,先盡量收集信息先。
至高無上的群主好吧,既然大家都有收獲,那杰斐遜也可以得積分,經本群主評估,他這番見解可得15個積分。
群里面眾人已經回復評價完畢了,基本上也都比較給面子,沒唱反調的。
所以,朱厚照給積分也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