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這是本次恩科的章程。”
第二天下午,林翰就出現在朱厚照眼前了。
他并沒有貿然就直接拿出李東陽的推薦信,而是先把朱厚照交代的事情做了之后,以工作匯報的名義求見朱厚照,隨行的還有禮部尚書劉進。
“哦,你們這么快”
朱厚照是有些意外的,深深的看了林翰和劉進一眼,接過恩科章程就快速看了起來。
“陛下,您昨日交代事情后,林大人和臣就已經開始著手了,林大人更是連夜修改章程,幾近完美之后,我們還征求了翰林院和各部門的意見,這才敢把這章程給陛下。”
“此外,我們金陵貢院好久沒有舉辦全國性的恩科了。”
“我們也派人組織排查了一下貢院,還大概統計了一下今年的學子數量。”
“只要陛下下旨,今年的恩科就可以立即著手準備了。”
劉進生怕自己的功勞也被搶了,連忙也趁機匯報他的努力。
“臣也統計了一下今年各部的補缺,大概有一百二十三個補缺,其中侍郎,科道缺十九人,布政使、按察使及監司機構缺六十六人,七省知府、縣令缺二十三人”
林翰自然不打無準備之仗,知道朱厚照動科舉的原因,是想要提拔自己的人。
所以,他也很貼心的拿出了一組更加有說服力的數字。
呵呵,千金買骨還是對了。
對于兩人如此主動積極和賣力的工作態度,朱厚照很滿意。
誰說大明官員做不來事情,這些人不是很會揣摩朕意的嘛。
朱厚照心頭滿意歸滿意,也并沒有表露,反而很快的看完這次科舉章程,直接皺眉道“武舉呢,朕看你們這武舉寫得很含糊,學唐宋都不會嗎”
大明從立國到天順八年,雖設立了武舉制度,但形同虛設。
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朱元璋搞的藍玉案和晚年殺功臣,擔心武將會擁兵自重,對大明的統治造成巨大的威脅所以,雖然有武舉,但基本不被重視。
同時這里,朱元璋定下了武將幾個向上通道。一是軍戶制度,父親是軍人,世世代代都是軍人。二是藩王拱衛制度,藩王有自己的軍隊,可以招兵。三就是衛所制度,普通防衛的,這基本上也是從軍戶吸收。
反正,在這種大明衛所制度下,大明士兵的補充和將才的補充,也自成體系。
武舉自然也形同虛設了。
這便造成了,皇帝只能自己當將軍和統帥了,硬生生把朱棣搞成了朱高熾的征北大將軍。
朱棣自己造反上位后,那么多靖難武將都安排不過來了,就更加不會重視武舉了。
直到堡宗一口氣葬送了大明精銳,文官徹底掌權,指望文官去增強武將力量,那怎么可能
堡宗復辟后,或許是感覺到了文官力量太過龐大,也想要把失去的東西嘗試弄回來。
所以才在天順八年頒布了大明王朝第一部和武舉之制有關的法律武舉法。
可惜,造孽太多。
剛有起手式,就被看穿了還是怎么的,就死了。
這倒是便宜了憲宗,通過武舉法提拔了一批能打仗的文官,讓大明武德再次勉強充沛了一點。
可惜到了朱厚照他爹時期,武事又衰落了下去了,反而越發形成文官統帥的局面,文官已經把手插入軍隊系統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文官了,文武相輕,文官怎么會在意武舉
朱厚照想要弄武舉,自然不是林翰他們現在站在這個思路下的,繼續以文制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