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鰲島還是比較荒蕪,剛剛開發,吸引不了人才。吸引人才,不是模擬經營游戲上數值。而是要很現實地考慮人才所需的問題。
除了衣食住行之外,還要考慮該地繁華對人是否有吸引力。
例如,對二十一世紀的政府來說,在北上廣,或是在中部的省會批地蓋房,調運鋼鐵水泥還有建筑工的成本差別其實并不大。
但是兩地政府,若是同時給科研人才集資建房甚至福利分房的機會。那肯定是一流的人才東南飛啊!雖然這都是泡沫,但是真的能吸引到人。
電子產業需要大量受過教育的人才。
現在千鰲島那邊,能吸引的只是初中生級別,只能布局鋼鐵、機械等中級制造業。
至于高級制造業,好歹要高中生培訓才能支撐起來。從目前來看,在東部,沒有一兩場大規模戰亂,是無法讓人才發生遷移的。
太云現在雖然猛,一時半會還真的打不到濱海。沒法讓東部的人才跨海來到千鰲島上。
所以從客觀經濟規律上來說,也只有在浙寧或者蓬海發展電子工業。
浙寧那邊腦殘的少壯派,讓投資建廠的環境很不好。所以蓬海,是沙暴集團唯一選擇。
現在東部沿海‘和平’是主流,無法打破這個和平穩定環境,人才是非常‘穩定’的。
【當然,遵從客觀行事,并不代表就屈從于現實,現在改變不了,那么現在可以為未來做準備】
蘇鴷在工業規劃上,還是非常早地布置了備份。在千鰲島布置了電子工業圈,也同步封存了大量設備,以及派遣少量的人維持低規模的生產。
這些預置的產業,在二十一世紀初期某些經濟學家嘴中,可能是鬼城,僵尸產業。但是開戰后,沒有這些空轉的預置產業,來保障因戰火而遷徙的生產者,來發揮生產力。那么這樣的國家就等于在潮水中裸泳的人,潮水退去,所有窘境一覽無余。
人才遷徙,對二十一世紀地球的小勢力來說不用考慮,也沒有考慮的資格,因為二十一世紀各國都是有民族主義的。大國打仗,其國民的人才也輪不到小勢力來收。
但現在東大陸與二十一世紀有個不同點:在當下世家文化下,民族主義很弱,中低層如同流沙一樣沒有凝聚力。哪一方高層的軍事實力強,就可以對底層進行聚散。
沙暴集團之所以能夠這么快的壯大,得益于此。
在這個沒有過強民族凝聚理念的社會中,只有趙宣檄的趙家和融家這兩個古世家的金字招牌,才能讓沙暴集團在軍事勝利后,有這么多中層世家投靠。
旁白:白浩歌雖然是權璽,家世卻依舊不足,沒有足以單獨舉旗的號召力,目前呢,也只能以融家子弟老師的身份,潛于淵中。
現在士族文化,正在方方面面影響社會的上上下下。
融家在翠嶼港進行電子產業布局的時候,蘇鴷就被趙宣檄派到該地,作為總負責人負責電子產業。
蘇鴷被派到這個,都是由融家擔任中高層管理的產業鏈上,趙宣檄是咋想的?那就自然不用解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