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從長遠局面來看,呂茗帶著這幫塞西士兵到北方去,萬一要是搞成了,這毫無疑問是讓呂茗成為北方最強勢的軍閥。
寒山國內看不出來嗎?不,他們看得出來,只不過政客現在沒工夫思考長遠利益了,此時對國內公卿來說燃眉之急那只外軍。只要能把那幫塞西人逼出體外,送到燕關以外,再鬧出什么事,都有燕山軍事要塞擋住。
更況且,呂茗在北方能不能立足腳跟還兩說。因為北方存在著一種可怕的農業災難。
……
轟隆隆的裝甲列車正在寒山北部的鐵路上行駛。這個如同堡壘一樣的列車,車頭上如同戰艦甲板一樣有一個平坦的觀察臺。
此次北巡的統帥——呂茗,正身穿機械戎裝矗立在平臺上,年輕又堅毅的面龐目視著眼前的、由領域投影出來的北原地圖。
啪嗒一聲,在列車行駛的風中,一個大拇指大小的東西落在了欄桿上,然后又趴在了作戰服上。
呂茗低頭看著落在陶瓷裝甲上的蝗蟲,揚起帶著機械手套的手,一掌把這個昆蟲捏死。
大蝗災,這是北方特有的災難。
它們每年從西部山脈爆發,啃光北地一切地表植被,所幸由于南方水土濕潤,適合一種寄生菌絲的生長,這種蝗蟲在南方無法成蟲,從浩北高原下來后,就迅速消泯。而這種大蝗災的肆掠范圍,牢牢定下了游牧和農耕的分界線。
【不過說到這大蝗災,也是有神話傳說的】
百圣時代結束后,據說北方某王在和中央神帝發生爭斗失敗,一怒之下砸了定北鼎,大鼎破碎,封印的仇恨肆意流淌在大地上,仇恨與土壤接觸便變成了這大蝗災。為了挽蒼生于蟲口中,中央神帝摘下自己的發絲,變成了遏制蟲群的菌絲。
對于這個神話傳說,蘇鴷有這么腦補,蝗蟲災難應該和海拉人先祖和東大陸陸人類先祖的戰爭有關。
突如其來的蝗蟲,應該是基因調試后專門針對農田的武器。
神話中的大鼎破碎,應該是雙方共識徹底破裂,然后發生戰爭。毫無疑問海拉人失敗了,為了防止向西撤退遭遇追殺,故在測定氣候后,釋放了蝗災。
東大陸陸人類的科學家盡全力研發對應的孢子武器遏制了這東西對東大陸農業的摧毀,但是也徹底耗盡了東大陸在戰后的那僅存一代科學家的精力。
至于菌絲和發絲的聯系,旁白:“為了研究菌絲,當時研究員應該是徹夜工作,獻祭了不少自己的頭發。”
……
經過兩萬年的發展,這些昆蟲已經沒有最初那樣恐怖,并且嵌入了北方的生態系統中。
例如:蝗災每年定期的爆發,北方候鳥定期的前來用餐。而在北方沿海的島嶼上也留下了驚人的鳥糞礦物,自然界是平衡的,人類打破的平衡,其他物種會恢復平衡。
當然也正因為,每年定期興起的蝗蟲群形成了新的自然平衡,人類生產力發展后,想要再度改變,總是被自然再度教訓。
燕山歷史上有兩次企圖征服北方自然,均已失敗告終。
第一次:蒸汽歷934年,呂家先祖某位城池,企圖在燕山以北建立渤海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