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課程時間后,均摘星面前的投影上,跳躍出負責引導的人工智能,來到圣槍學院第23號考核場地。
走進考核場地后,
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巨大的廣場,廣場上是比例縮小一萬倍的高清晰地形圖,在這個廣場上,擺放著一個個裝甲車模型和戰機模型,以及多足機器人模型。廣場上等比例縮小的地圖用來模擬指揮官在復雜地形下的戰術。
而在廣場的兩側,是真實的移動基地。
這些移動基地除了內部沒有真正安裝核聚變動力反應堆而是用外部電纜供電外,其他大部分模塊都是實戰模塊。
例如內部的機械生產線上,一架架無人機被組裝。
然后AI會記錄生產的時間和耗材。同時一個個茶杯大小的無人機會檢查移動基地內,一些關鍵結構的齒輪,以及車刀等參數的偏離程度,
這用來模擬指揮官在戰場上的生產速度,以及生產系統的損耗。
……
當代指揮官,是個龐大和系統的學科,作戰軍事教學已經被詳細的分類,
單單以作戰地形來說:
陸地沙漠,陸地沼澤,陸地山地……
海洋群島,海洋海岸線,淺海地形,深海地形……
極地冰川,高原冰川……
一共三十二種地形,定類了一百二十七種標準作戰基地。并且每種作戰基地都有相應的戰術。
對于指揮官來說,首先就要對所有作戰地區的地形進行了解。
指揮作戰是一個龐大復雜的門類體系,沒人會指責這是教條化。因為只有熟悉了所有教條門類后,有了新的創新,才有資格指責舊體系的教條。
例如在戰場上創新,把一塊地形變成可控的沼澤阻礙敵軍,這絕對不能想當然的實行,必須要了解附近河流水文,以及周圍天氣變化后,才能(學諸葛出奇謀)玩創新,否則搞出不可控的結果,那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換而言之,也就是說,那些有把握考一百分,并且有能力出更好卷子的人,才有資格指責舊的體系教條,考不到六十分,指責舊的考試體系教條,不過是敗犬的哀鳴。
四個星球,三十二種地形,一百二十七個標準作戰基地。
下位指揮官的標準之一,就是要熟練掌握所有地形的標準化作戰。現在均摘星這個模板,在一年前就將這些標準作戰體系都掌握了。
嗯,有標準化作戰,自然就有更加精細化的作戰。
是的,每一個作戰環節上其實還是有更好更精確的方式的,而這些方式就是一些上位指揮官的私貨了。準確的來說,這是這些上位指揮官流派中數百年積累下的。
這些戰場觀察和應變技巧流派,是在各流派獨特的作戰體系下才合理。不在體系里,單獨被拿出來用,沒有其他操作的基礎性配合,那絕對是弄巧成拙。
例如,所有上位指揮官都能讓麾下的飛機產能相對于標準戰術多兩倍,然后空中格斗能力提高六倍!
其實無他,就是直接把飛機零件給精簡化,然后呢,縮小彈藥裝載還有一些穩定結構,增強空中機動盤旋的能力。能在激烈對抗中,始終保持前線兵團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