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淡藍色的廣場型科研辦公廳內,均摘星依托著磁懸浮服裝在一個個數據投影面前移動,每一個投影旁邊都是一個界面,界面上都是一個大型實驗室的實時情況。
相比天啟歷,當今的科技強了幾個世代,不說別的,就例如一些細節上:這實時監控的信息傳輸速度能讓信息時代初期望塵莫及。隔著屏幕能夠看到,一些微粒型的生物其長須翅膀快速煽動的細節。這看起來并不像遠程監控(直播),更像是超清晰數碼攝像機拍攝好的膠卷,送到實驗室播放。
要追究細節的話,這個大型實驗室的標準網線粗若兒臂,絕不是地球二十一世紀那比筷子還要細的網線所能比擬的。——裝網線這種事情,均摘星一只手握不過來,都只能讓機器人代勞。
均摘星現在所在的這個辦公室空間量堪比大會堂,其界面所觀測的幾百個實驗室都在這個浮空城市中。這種豪華的科研基礎設施,是幾百年前無法想象的。
科研核心:科學家自己只是在框架體系內,進行猜想,設計方案。
科研效率:實驗室各類設施對現象的觀察能力,超級計算機對模式的推演,人工智能亦或是技術人才(苦逼研究生、博士生助手)將實驗數據歸納分析的能力。
最終,首席科學家就如同皇帝從軍機處大臣手中接過折子,從各個實驗部門的助手那接過數據,確定實驗的總思路方向是否正確!
旁白:這也就是為啥二十一世紀私人公司的科研部門往往出現宮廷劇劇情,當實驗方案,實驗進度讓金主不滿意(朝局不穩),經常有學生代替老師上位主管實驗室,謀朝篡位的劇情!
總結:當今的磁云星上的基礎設施,讓科學家的產出效率和幾百年前相比,就如同工業時代和農業時代生產力之差。
科研成就多寡的最主要原因并不在于——“科學家母校的教學理念”、“所在國家種族智力、創新天賦!”,而在于“不氪金你怎么強大?”
背景板介紹完畢,重新回到均摘星眼前的項目。
均摘星眼前的投影是“裂風龍”,其基因模板基本上在八十年前定型,雖然實力上是現在碎齒獸類中的墊底,但是在風暴區域是目前最適獵食者。其從濾食系到高速捕食系的八個亞種壟斷了這里主要生態位。
就如同豹屬的獅子和老虎都能讓野外落單的成年人背后發涼,但是在雪山生活的雪豹對人類的安全威脅很小。
而一個全新的物種要上位,肯定不會一開始就在原優勢物種主場上剛正面。而是在這種次要戰場上確定自己結構的優越性,再向主要戰場發起挑戰。
均摘星現在是把裂風龍百分之九十九的資料全部調過來(剩下百分之一涉及裂風龍副腦程序后門問題。)
而在裂風龍資料界面的左邊,是電鏈蟲的所有資料。
生物競爭類似于戰爭,但是和戰爭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戰爭往往是,強者吃利,弱者妥協。但是生物競爭則是適者生存。
如果按照戰爭規則,人類在進入磁云星時一系列的金屬武器殺傷力都比這些本土的物種殺傷力強大,但是最終在這個星球上是適者生存。
這個星球背后的生態位能夠給本土物種繁衍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而人類的武器雖然強過一時,但是始終截不斷這些本土物種的“后勤”。
而現在的生物之爭,決不能順著“武器指標數據的思路”來設計,擁有殺死對方的能力不叫勝利,能斷掉對方的生存資源才算勝利。
其實在確定要和烈風龍物種進行激烈競爭前,均摘星就為電鏈蟲設想了六個演化方向,但是其中五個演化方向,均摘星在大風暴區域做了大量的觀察后,認為暫時不適合。